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結合歷代相關書法論著,根據個人理解,今天來聊一聊有關挫筆、疾澀、接筆、搭鋒、牽絲、築鋒、過筆、頓筆、蹲筆、駐筆、裹鋒、平鋪在書法中的運用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挫筆

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筆法名目》:“挫:頓後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處,凡轉角及趯用之。挫有分寸,過則脫節,不及則氣促。”

可以看出挫筆是用在頓筆以後,之所以頓筆後要用挫筆,實際上是為了調一下筆鋒。頓筆是一個向下用力的動作,且向下按的程度較大,筆毫有很大一部分著紙,如果此時強行向下行筆,筆尖處就會把頓筆寫出的筆畫破壞掉了。所以頓筆後要略提筆,稍行筆,使筆尖略微離開一點起筆的位置,然後再向下行筆,這樣就不會把寫好的筆畫破壞了,筆鋒也容易調正了。一定要注意分寸,是略提筆,否則就真的脫節了。

疾澀

蔡邕《九勢》:“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疾有快,迅速之意。在永字八法中,短撇為啄,捺為磔,鉤為趯。 也就是說在書寫短撇、捺畫及豎鉤出鉤的時候,起筆蓄勢後,行筆要快,慢則失勢。

澀就是不滑,筆毫在紙上面運行,如果拖著筆管運行,結果就是又浮又滑,寫出的線條必然浮薄無力。要想寫出遒勁生動的線條,就必須運筆要“澀”,也就是說要用手腕推著筆管運行,這樣才有勁兒。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接筆

蔣和《書法正宗·接筆法》:“凡字中左與右相接,上與下相接,必有一定之處,所謂鬥筍接縫也,接處多用尖筆。”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一尖接,如“亻”“人”;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兩尖接,如“冂”,接有不宜重頭者,必用兩尖接;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三尖接,如“支”,三筆末鋒在一處;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四尖接,如“攵”;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五尖接,如“欠”,五筆在一處,須用五尖;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兩並遙尖接,如行字右旁第一畫,不可用折,又不可緊接,當以尖遙接左旁。

搭鋒

姜夔《續書譜·筆勢》:“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字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第三承上筆勢,多是‘搭鋒’。”

意思就是說創作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第一個字的第一筆畫多用折鋒,上一筆畫收筆啟下,下一筆畫起筆承上用搭鋒。字與字之間也是這樣,上字的末畫搭下字之首畫。上筆帶起下筆,上字帶起下字,筆勢往來順逆如行雲流水,整幅作品氣韻貫通,一氣呵成。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牽絲

笪重光《書筏》:“字筋之融接在扭轉,脈絡之不斷在牽絲。”“人知直畫之力勁,而不知遊絲之力更堅利多鋒。”

牽絲就是先後點畫之間筆勢往來牽帶之纖細痕跡。出現在行楷、行書、草書之中。它是快速書寫而自然出現的,把上一筆畫收筆與下一筆畫起筆連接在一起,脈絡清晰,渾然一體。初學者不應過於追求牽絲效果,當達到心精手熟之後就會在不經意間自然而然出現,不可故意造作。牽絲比正式筆畫細一些,主次分明,同時增加了粗細對比變化的美感。

也正是因為書寫速度相對較快,牽絲是率意書寫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物,所以說“遊絲之力更堅利多鋒”。如果是故意造作,那必然是不自然的,軟弱無力的。

築鋒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駐鋒下筆,皆令完成,不令其疏。”

築鋒用在兩個筆畫相接的地方,使兩個筆畫相接的更加厚實而不露筋骨。築鋒意似藏鋒,而筆力大於藏鋒,藏鋒之力虛轉,築鋒之力實注。兩畫相接的地方取得“密”的效果,所以說“不令其疏”。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過筆

陳繹曾《翰林要訣·血法》:“過:十分疾過。”又云:“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筆法名目第二》:“過:十分疾過。凡字有一主筆,虛舟老人所謂立柱也,筆須平正,他畫則錯綜用意,作楷知此,便不呆板。”

從上面兩則書論中可以看出,過筆是寫一字當中主要筆畫的行筆動作。用“飛鳥驚蛇”來形容,說明行筆不但疾速有力,而且要自然流暢。

一字當中主要筆畫要寫的相對端正一些,這樣字的重心才能穩定,其它的一些比較短小的筆畫可以靈活處理,有裝飾之意,使整個字生動靈巧,活潑自然。

頓筆、蹲筆與駐筆

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筆法名目》:“頓:力注毫端,透入紙背,筆重按下。蹲:用筆如頓,特不重按。駐: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疾,不得住,不得遲澀審顧則為駐,凡勒畫起止用之,又平捺曲處用之,力聚於指,流於管,注於鋒,力透紙背者為頓,力減與頓者為蹲,力到紙即行筆為駐。”

頓筆、蹲筆與駐筆只所以放在一起來說,因為它們都是向下用筆的動作,但是按筆的力度不同,表現在筆畫上就是粗細不同,但這也都是相對的。頓筆用力最大,蹲次之,駐再次之。筆鋒著紙後停留時間也不相同,頓相對稍長一點,蹲次之,駐則力到紙即行筆,這是因為筆毫被按下去的越多,再行筆時就需要調整一下筆鋒才能更好的、更加正確的向下書寫,所以就增加了提、挫等調鋒的動作。記在心裡,在臨帖的時候仔細體會便可更加明白。

書法用筆:挫筆、疾澀、接筆、搭鋒、裹鋒、平鋪、築鋒、過筆……

裹鋒與平鋪

包世臣《藝舟雙楫·與吳熙載書》:“河南始於履險之處裹鋒取致,下至徐、顏,益事用逆,用逆而筆駛,則裹鋒側入,姿韻生動。又始間以肥瘦濃枯,震耀心目。後世能者,多宗二家,東坡尤為上座。坡老書多爛漫,時時斂鋒以凝散緩之氣,裹鋒之尚,自此而盛。思翁晚出,自知才力薄怯,慮其懈散,每以裹鋒致勝,然亦用之救敗耳。”

裹鋒是指書寫時整個筆鋒保持圓錐狀的用筆方法,與“筆毫平鋪”筆法相對而言。筆畫線條表現出來的有方、有圓,對應的筆法就是平鋪與裹鋒。裹鋒使筆畫線條圓潤凝練、有立體感,圓筆則當以裹鋒為佳,行草書線條圓轉牽絲等處,最適宜用裹鋒。楷書多以方筆為主,所以用筆多平鋪。

又云:“二王真行草俱存,用筆之變備矣。然未嘗出裹鋒也。”

裹鋒與平鋪筆法應兼而有之,這樣用筆才有變化,只是根據不同書體,不同風格,或以裹鋒為主,或以平鋪為主。這樣用筆,筆畫線條也表現的豐富多彩,而不乏味。

以上分享了書法中的12種用筆方法,如有不對之處,留在評論區討論。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