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瑜公子說歷史


說起兩次世界大戰,我們就會想起德國,為什麼德國能發起兩次世界大戰,我先從德國建立說起。


德意志建立

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是由十數個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分裂造成德國國內市場經濟無法發展,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公元1870年最具實力的第二大邦普魯士鐵血宰相馮·俾斯麥率領日耳曼邦聯贏得普法戰爭,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新興和老牌帝國主義資源分配不均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無奈當時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被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而像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壟斷原材料市場在其國家和殖民地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重新瓜分殖民地開展自由貿易。

其次,資本主義國家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以求重新瓜分世界。

一戰起因和戰後分贓不均為二戰埋禍根

1914年6月28日同盟國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族學生在薩拉熱窩刺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歐洲大陸各主要國家紛紛動員參戰,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二戰形成

一戰結束後,作為戰敗方的德國被迫接受了《凡爾賽和約》,但由於其中的條款過於苛刻,由此導致了德國國民對周邊國家懷有怨恨。這個時候納粹黨登場了,他利用國民的這一情緒,不斷進行煽風點火,讓每個德國人都陷入了狂熱狀態。當時整個德國都渴望通過戰爭來索回在一戰中失去的利益。


其次,納粹黨上臺之時,全球正處於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中,德國國內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為了緩解日益尖銳的國內矛盾,德國急需通過一場戰爭來達到緩解國內矛盾和掠奪他國財富的目的。

此外,當時的各個歐洲強國為了各自利益勾心鬥角,英法奉行綏靖政策


最後放任德國軍事力量的增長。最終在滿足不了德國胃口後,第二場席捲全球的戰爭就在少數野心家的操縱下爆發了。


結語

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和破壞,人們情感也烙下難以撫平創傷。好在當今世界正在和平與發展的大潮中,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過程中進入新的千年。但是,如何有效地避免戰爭,持久地維護和平,仍然是人類最為關心和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BH腦洞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納粹政府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醫院座視德意志帝國被各國瓜分的希特勒就已經積累了很強的復仇心態,魏瑪共和國經濟危機期間英法等國在魯爾工業區光明正大的搶劫更是加深了希特勒的復仇心態,這一心態自然而然的被納粹政府所繼承,所以二戰時期的納粹政府比任何時期的德國政府都要更具有侵略性。

圖為德國元首希特勒

並且,並未完全戰敗的德國卻接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凡爾賽條約這一事實非常方便納粹政府進行炒作。所以不僅僅是納粹政府,相應的德國平民也有很強的復仇心態。納粹政府正是利用這一點才迅速的得到了德國人民的民心,並迅速的組建了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圖為法國軍隊進入魯爾工業區

而且,德國雖然在當時已經有了世界第二的GDP產值。但是被波蘭和法國夾在中間的地理位置使得德國必須主動的向周圍的國家發動進攻並且奪得這些國家的土地才可以獲得足夠的戰略縱深,所以德國為了獲得在夾縫中的生存空間才一次次的發動了侵略戰爭,而一戰所遺留的公平性問題只是加劇了德國擴張的慾望罷了。

圖為凡爾賽合約的簽訂現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德國一樣面臨著戰略縱深嚴重不足的問題,所以在日本相對來說不受待見的美軍在德國的部署明顯要更受到德國政府以及民眾的歡迎,因為即使是歐洲11個擁有坦克的國家將坦克集中起來,也未必就是日落西山的俄羅斯裝甲部隊的對手,所以具有危機意識的歐洲人向來並不厭惡美國軍隊在當地的駐守。


雙馬尾班長


侃古聊今說歷史有幸回答您的問題,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先說主題德國為何有實力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其實,這個題目是比較大的,需要結合當時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德國國內情況等多重方面因素考慮,因為涉及範圍較廣,筆者就以國際和德國國內兩條主線,簡要論述一番,歡迎廣大讀者一起探討!


我們先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因後果!

首先,準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發動的,並不是由德國直接引起的,充分數據證明奧匈帝國才是一戰的主要責任國,其目的是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塞爾維亞。在高中歷史課上,相信廣大讀者都背過,奧匈皇儲裴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隨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爆發。

大家可以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頗具有戲劇性的,由於一個熱血青年的暗殺行動,導致了整個世界長達4年之久的曠世大戰,人員財產損害無數。

其實研究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一戰真正原因,還是由於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本身矛盾重重,日益興盛的德國在世界的話語權,反倒是落後於英法等老牌強國。也最終由於,德國為尋求與自身實力所匹配的國際地位,而開展的以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世界性大戰!


我們看一下一戰前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德國國內情況,就能明白德國一方發動一戰的的必然性!

首先,從當時國際政治環境看,在一戰爆發前,歐洲主要幾個國家相互之間就已經矛盾重重,戰爭時有發生。在一戰前,主要由三組矛盾影響著當時的世界局勢!


第一組矛盾是法國和德國的矛盾!

法德主要矛盾還是由於之前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導致了國土被德國搶佔,法國失去了歐洲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都抱有一雪前恥的復仇心態。德國對此也高度警惕,為防止法國報復也一直在擴充軍備。


第二組矛盾是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

俄國和奧匈帝國為爭奪巴爾幹半島而多次大打出手,巴爾幹半島是世界著名的火藥桶,多年來,俄羅斯帝國藉著建立大斯拉夫的名義,向巴爾幹半島上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進行擴張,而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兩個帝國就國土已多次進行過戰爭。這也促成了,奧匈向塞爾維亞宣傳後,俄羅斯已塞爾維亞保護國名義馬上介入戰爭的重要原因!


第三組矛盾是英國和德國的矛盾!

按照一戰歷史學家分析,英德對抗把人類拖入了巨大災難之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對抗中的一種最主要的對抗”。英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二十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已超過英國,但當時世界的殖民地早已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堂堂德意志帝國竟然還不如意大利殖民地多,這對於心高氣傲的德皇威廉二世來講是萬不能接受的。因此,武力破局成為了德國及其盟友的必經之路!


再次,從一戰前德國國內實力來看,其工業水平已超過法國,綜合國力從當時世界來看僅落後於英國!

一、從經濟方面看:

一戰前的德國經濟體量已經佔世界的14.8%,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1913年,德國佔世界貿易比重的13%,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次於英國。1914年,德國對外資本輸出達到440億,世界第一。在鋼鐵的產能上,德國佔世界軋機總產量的44%。醫藥化學品出口份額佔世界28%。

二、從科研實力看:

德國在一戰前共計獲得過18個諾貝爾獎,是美國的五倍,遠超其他歐洲國家。無論是在工業領域、軍事領域,德國都有很多發明產出。

三、從軍力上看:

陸軍世界第一,贏得了對歐洲霸主法國的戰鬥。海軍世界第二,連年追趕英國,從噸位、艦艇數上僅次於英國。

綜上可知,如此實力的德國怎甘心屈於人下,因此,一戰由德國一方發起是必然的,這也是作為新興強國,打破當前世界格局的必然選擇!

如對一戰感興趣推薦兩本參考書籍

《第一次世界大戰》作者是 [德] 弗爾克·貝克漢恩,主要以德國視角寫一戰的,對當時德國國內情況有很詳細介紹,適合一戰入門者

《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作者是[英]戴維·雷諾茲,以英國視角寫一戰的,兩相比較很有意思!


在講完一戰前世界格局和德國實力後,對於戰爭的經過因篇幅所限,筆者就不多加贅述了,跳過此部分,我們再接著講一下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是如何在短短20餘年時間就有實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首先,還是從國際政治環境上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一場大洗牌,沙俄覆滅,蘇維埃政府建立。奧匈帝國被拆分。英國國內情況戰後損失很大,殖民體系也受到較大沖擊,世界第一實力逐漸被美國所替代。美國工業發展飛速,也日益謀求更高的國際地位。一戰後,世界各國留下的矛盾沒有解決反倒是更加加深,因此,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

同時,英法的“綏靖政策”也極大的加劇了希特勒政府的野心。英、法、美等國為了禍水東引,開始由限制轉為扶植戰敗的德國、並在遠東地區坐看日本對中國等國入侵,以達到遏制蘇聯、鎮壓國內革命的目的。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就有明顯表現,之後隨著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在慕尼黑協定中,將綏靖政策推向了高潮!英法的放任,可以說極大助漲了希特勒政府的擴張意願,也給戰後的德國一個較為有利的發展空間,因此從國際政治環境看,二戰德國具備了發到戰爭的機會!


最後,在從德國國內情況來看!

首先,從政治上看

一戰後,魏瑪政府喪權辱國,德國割讓了東部領土給波蘭而失去了重要的鐵與煤礦產地。同時,普法戰爭贏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也重新歸還給法國,導致德國礦石開採量急劇萎縮,較戰前減少70%。此外,德國還需要對戰勝國依據《凡爾賽條約》支付大量的賠款,由於賠款數量巨大,魏瑪政府不得已開始大量印鈔,由此引發了全國性的通貨膨脹。1923年,法國就德國未按時賠款,而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另一個工業重鎮,魯爾地區。導致德國國內經濟環境日益惡化,加劇國內民眾對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強國國民身份的懷念。

在此背景下,宣揚民族主義、大復仇主義的希特勒納粹政府的上臺,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德國從上至下,都懷著一雪前恥,報復法國的思想,從當時德國國內情況看,重新發動戰爭就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接著,在從德國國內經濟環境看!

一戰結束後,德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回落到1888年的水平。但是由於英法的綏靖政策,及德國復原兵重新迴歸生產。德國的工業水平追趕的還是比較快的,同時,由於大量復員兵參加工作,致使德國的勞動成本極大下降,可以與英法打價格戰,以相對低廉價格傾銷商品到海外,躲過了戰後世界性經濟危機。

從結果看,1927年德,國經濟水平已初步恢復到一戰前水準。

另外,從科技進步上,一戰結束到二戰前,德國又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在科技上仍然碾壓世界。


最後,從筆者讀過二戰相關研究文獻資料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成也是具備很強的偶然性,一開始德國的胃口沒有那麼大,沒成想“閃電戰”太過先進,法國也過於水了,真是我“我還沒發力,你就倒下了”,由此助長了希特勒的氣焰。大家,到後期都打出了真火,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難以控制,最終才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面!每每回顧二戰歷史,筆者還是為我們能生在強大的中國而感到自豪,願世界減少戰爭!


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多多關注,讓我們一同學習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