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數據預示巨大機遇:未來,中國經濟最具爆發性的地區在這兒

一場大疫之後,世界格局不可能跟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從目前的數據看,東南亞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世界經濟最靚的仔。

先來看歷史。中國經濟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最主要原因是建立和擴大了和美國、日本、歐盟的經濟關係。

其中與日本的經貿關係加強主要是在鄧小平同志訪日之後;與美國的經貿大幅擴大是在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總統訪華之後。而與歐盟的經貿轉折點是在香港迴歸中國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因為英國是中國企業打入歐盟的橋頭堡。

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世界突然發現高度倚賴一個國家是多麼危險的事情。比如美國沒有足夠的藥品,歐洲生產不出足夠的口罩和呼吸機,韓國沒有汽車零部件。

過去,這是中國經濟的驕傲;但疫情之後,這可能成為我們的硬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願意在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上受制於人。畢竟,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風險,全世界都懂。

但是要想改變這一切,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中國人花了40多年才建立了今天這樣完整的工業體系,誰都無法一夜之間找出替代者。

中國家門口的欠發達國家便成了最好的選擇。從成本角度,東南亞的人工、土地成本遠低於中國。從經濟角度看,東南小國林立,誰也無法一家獨大壟斷供應鏈。從政治角度看,扶持東南亞國家增強自身實力,有利於歐美大國平衡亞洲的內部力量格局。

從人口增長率和地區安全性角度看,目前東南亞也是最適合不過的。比如非洲,人力和土地資源更便宜,但是社會治安混亂,各方勢力割據,是目前上最不安全的地區之一。

最近海關總署公佈的一系列數據正在佐證這樣的判斷。

數據顯示,一季度東盟超過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國對東盟進出口9913.4億元,增長6.1%,佔我國外貿總值的15.1%。第一大貿易伙伴易位給東盟,這在過去的國際貿易格局中是不可想象的。

東盟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是1967年成立的東南亞國家聯盟。與歐盟不同,當時由於這些國家多數都剛剛從殖民統治下獨立起來不久,因此在上個世紀,東盟無論在經濟還是政治上都處於一個鬆散的狀態,話語權微乎其微,國際地位並不高。

而眼下,這種改變正在悄然進行。

一季度東盟為何能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東盟國家一夜之間變強大了,需求猛然上漲了?還是歐美國家滿足不了中國的需求,我們只能轉向東盟擴大進口?

顯然,這兩種可能性都沒有。根據海關總署的披露,一季度對東盟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集成電路,對東盟出口的逆勢增長拉動高新技術及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小幅回升。

那些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到底是什麼呢?瞭解工業生產佈局的人士應該都清楚,這主要是指基礎設置必備的物資,也就是東盟各國建立生產線或生產終端產品需要的上游配件。

也就是說,一季度中國對東盟進出口額的大幅提升,實際上反映的是東盟正在轉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由於東盟產業鏈不夠完善,所以暫時還需要中國企業的配套供應。這與前不久美國宣佈出資鼓勵企業搬出中國,是相互吻合的。

所以對於中國與東盟經貿數據的增長,我們應該辯證看待,這絕不意味著中國又在歐美之外找到了新的增長空間,而是新的挑戰正在悄然形成。

短期看,東盟必須在依賴中國的基礎之上建立這種新的格局。但是長期看,這種依賴勢必會日漸式微。

對中國而言,這是倒逼轉型的一次機遇。往哪裡轉?對外,當然是往高新技術方向轉;對內,則是真正擺脫出口依賴,大幅提升內需對經濟的拉動力。

當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10年之內,這種世界格局的改變,對廣西、雲南等與東東盟國家接壤的地區而言,意味著史無前例的巨大機遇。這裡可能成為未來幾十年裡中國發展最快的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