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最近开始给孩子上语文课,最基础的离不开识字和组词,翻阅了很多的育儿书大致说的无非就是循序渐进,引导为主,然而提到具体的方法基本流于片面,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最初识字很多家长会选择软件,下载各种识字软件的,内容大多离不开游戏和练习,虽然家长反馈孩子有兴趣愿意学,然而最终落到现实才发现输出效果并不好。


都说传统的才是经典的,经典需要时间的洗礼,现实的考验,相较于各种手机或者平板上的脱书学习,我倾向于选择纸质的,油墨呈现的认字方式,理由无关乎三个方面。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1.电子产品容易让孩子沉迷,背离了学习的本意


很多的识字app 不仅设有关卡,还会涉及到各种动画和游戏,初衷可能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有的甚至会有金币奖励和养成类手游。

孩子学得开心,看起来欲罢不能,饶有兴趣的样子,家长也可以心安理得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天天催促孩子死记硬背,反复教导。

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大于学习的热情,貌似学了不少,一回到现实又显得“水土不服”,陌生得好像书本的字只是一个未知的符号。

所以电子产品的学习往往会造成“生字僻”反应,回到需要输出的现实,不得不重新适应学习,这种“二次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让初学的孩子感到迷惑。


2、专注力受到影响


曾经试课了一款识字APP ,里面有城堡,有关卡,有礼物,有布娃娃,有金币,学习后可以换金币给娃娃打扮,女儿学得不亦乐乎,每次还没学完就惦念着,偷“跑”去买衣服给娃娃打扮,虽然在我的监督下完成任务,孩子的表现难免背离学习的初衷。


这样的注意力其实是放错了地方,阻碍了学习语言思考能力,慢慢就成了一种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无疑于看电视,看得认真,注意力也集中在电视,其实是种被动接受,不仅思想僵化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3.学习缺乏真实感,输出率低


传统的笔和纸,现代的屏幕和键盘,一个是实实在在的输入和输出,一个是变幻莫测的虚拟和架空,感受上就像是一场恋爱,只是传统的是朝夕相处,网上的学习就是一场异地恋,没有安全感,容易失去不够确定,结果成功的机率就低。


识字作为学习最基础的阶段,可以满足孩子旺盛的 求知欲。孩子到了四岁左右,有一定逻辑理解能力,词汇量丰富,表达流畅,旺盛的求知欲,识字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二、识字具体方式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象形文字卡片


引导:每张卡片不仅带了文字还附上精致的图案,图案就是这个字的由来和发展过程,现代文字都是古代人根据实物和场景这些象征性的事物模拟、发展、简化而来。


只要孩子对图片有兴趣,让她尝试几次加上家长的引导就会让其产生兴趣,原来这个字是这样来的,这个过程增加了孩子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锻炼记忆功能。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孩子确认、猜测、习得文字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变的定律,那就是孩子的行为有时候并不是他们本身的意愿,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厌倦、盲目的情况。


学习的机制有两种情况:第一、奖励,第二、惩罚。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水族馆里的海狮,只要按照提示去完成指定动作,就能够获得相应奖励,我们孩子也一样可以通过奖励去约束或者强化他们行为。


相较于鼓励,更多家长热衷于通过惩罚去强化或者转化孩子的行为,不学习就骂不做事就大,孩子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压迫中磨灭了对学习的兴趣。


这种奖励或者惩罚的学习机制,其实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他通过老鼠的触碰操作杆获得食物的实验,得出了奖励和惩罚是普遍的强化学习的行为。


对于孩子出现学习上的倦怠期,究竟是奖励还是惩罚?又或者称为给孩子“糖果”还是“鞭子”的问题。


识字绘本


除了识字卡的学习,带着忐忑的心我拿出了“识字大王”,里面包括一千多个生字词,意外发现刚开始女儿还愿意去认识、跟读,渐渐的就不愿意学习了,她说太多了、太难了,想要放弃。


我开始慌了,好好的道理说了很多遍,循循善诱就不自觉找上门,“你学了我们看动画片怎么样?”“你读了后我们出去外面玩好吗?”这些奖励效果貌似很显著,然而最终都会在几次尝试以后失败。


最让孩子反感的学习方式莫过于“惩罚”,这种方式最可怕是对孩子实质性的伤害以外,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让孩子与学习形成对立面。


因为不学习所以被打被关被冷落,孩子就会认为,是学习让我遭受了不愉快所以学习成了他们的敌人,孩子以后喜欢上学习这件事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被惩罚的感觉糟糕透了。


这样看来岂不是糖果和鞭子都不顶用?非也,只要把握了学习的能见度,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长度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每天的识字量不要超过十个,保持5个左右最稳妥,因为孩子的大脑有一定的记忆容量,她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年龄越少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不宜过多,刚开始保持在10分钟左右的学习即可,年龄稍大也不应该超过半个小时。


其次,宽度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孩子识字的卡片或者书籍,大多会出现词语或者句子,有的还包括了句子和笔顺等,很多家长一不做二不休,害怕孩子错失学习的机会,只要看到就要求孩子学到,难为孩子确实兼顾不了。


这样加量的学习内容,加宽的学习范畴,不适合学龄前儿童,家长应该调整好心态,从字到词再到句的学习。


最后,适度


识字是为了为阅读服务,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理解力,并不是为了以后的成绩或者家长当下的炫耀,保持适度的学习计划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


如何在适度的选择基础上去,记忆已经习得的字词?最好的方式就是有规律的复习,第一天和孩子学了3个字,那么第二第四第七天就要找时间进行巩固学习。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不会轻易地忘掉,在孩子学会了基本的字后再过渡到词语和句子,甚至把已知未知的字融入到文章和诗句等继续学习,在适度基础上循序渐进,保持节奏。


识字过程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可以以游戏方式去猜一猜,玩一玩,比一比,用一用,把认识的字放在日常中去锻炼,孩子会收获得更快,让她知道原来识字好处多多,从而愿意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


传统“识字教育”未必枯燥难懂,孩子学习机制给糖果还是鞭子?


最近逛街,女儿频频说出街上各种广告语,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输出,这也是识字最大的意义,学会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