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下)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五座在我國曆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隘,雖然它們有的風光不再,但它們仍然提醒著我們要牢記歷史、以史為鑑,本篇帶大家瞭解另五座關隘。

六、劍門關——蜀道漸成並天下!

劍門關地處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30裡處,是甘陝進入四川的必經之路,於此建關不僅可以固守成都平原,又可經略甘陝,所以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要地。關於劍門關的由來還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秦惠文王貪圖蜀國的富庶,想要吞併蜀國,但苦於無路進蜀,真是應了李白《蜀道難》裡的詩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秦惠文王何等聰慧,他巧用丞相張儀之計,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於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故稱“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九年),秦國大將司馬錯經由此道滅掉蜀國,得此膏腴之地秦國實力大增,初成吞併天下之勢。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下)

滅蜀之戰中的“金牛道”即是今“劍門關”所在位置,滅蜀之後秦國實力大增,漸成吞滅天下之勢。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曾在劍門道屯糧、練兵,公元263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領魏10萬精兵取蜀國北部重鎮漢中郡,直逼劍門關叩響滅蜀第一戰,蜀國最後的希望大將姜維率兵3萬馬退守劍門關。

七、婁山關——千難萬險皆可破!

婁山關,原名婁關,其名字源於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地處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與桐梓縣交界處,是貴州與四川的交通要道,史載“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所以歷來也是兵家搶奪重點對象,從遵義向北100裡即可到達婁山關。

婁山關在古今都很出名,但最出名的莫過於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銘記的——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婁山關大捷”。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下)

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中國工農紅軍取得婁山關與遵義戰役的勝利,使紅軍擺脫了被動地位,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邊區全殲紅軍的夢想。

1935年是中國工農紅軍最關鍵一年,也是中國革命最為關鍵的一年,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史最為關鍵的一年。公元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領導下,頑強地存活了下來,並在婁山關前與黔軍,經過反覆爭奪,朱毛紅軍殲滅黔軍兩個團,並一舉攻下婁山關,揭開了遵義大捷的序幕,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展示了遵義會議的曙光。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下的我們,決然體會不到當年我們的先輩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戰鬥的慘烈局面,但我們重讀毛主席詩詞中的《憶秦娥·婁山關》時,彷彿當時的畫面就能浮現在眼前。

八、山海關——天佑威德不以險!

山海關,地處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30裡處,從建成那天起就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山海關是由東北進入華北的門戶所在,由於正卡在兩個地域板塊之間,也被譽為“邊郡之咽喉”,是古代保衛北京的最重要屏障之一,它也因此與遠在西北邊陲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遐邇。

山海關最出名之處在於它幾乎改寫了明末的那段歷史。大明崇禎十六年,明帝國陷入內憂外患之中,這一年農民起義軍、清軍相繼而來,崇禎帝的統治顯然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大明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大明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攻陷西安,國號大順,改西安為長安,二月率軍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老歪脖子樹下,大明滅亡。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下)

可憐“勵精圖治”崇禎帝接手明熹宗朱由校的爛攤子也無力迴天,最終落得個身死國亡的下場。

大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開關獻城,清軍由此南下,四月清軍主力部隊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帶領下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大戰于山海關,大順軍兵敗向西逃竄,山海關再一次見證了血雨腥風。

九、大散關——忠義報國氣長虹!

大散關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因地處川陝交通樞紐,兼具很重要的戰略位置,自古被稱為“川陝咽喉”,我們世人熟知的南宋詩人陸游,在《書憤》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至少到南宋時候,大散關就處於宋金交戰前線。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下)

大散關位置處於南宋西北部邊界,是川陝門戶所在,南宋末年正是此地被元世宗忽必烈打開,由此攻入四川進入江漢平原隨後南宋無險可守導致被滅國。

公元1131年5月,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宋於富平之戰失敗後,宋將吳玠收拾殘兵, 屯據和尚原,剛立好柵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勸吳移屯漢中,保住入蜀之關口,吳認為:“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敗了來犯的金兵。次年五月,金沒立郎君及別將烏魯摺合,分兩路入寇。沒立出鳳翔,摺合自階、成、鳳州出大散關。當時,吳乏糧,故兵無鬥志。吳與弟吳璘召諸將,以忠義相激勵,並歃血而誓,使兵眾感奮。烏魯摺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陣,宋軍更戰迭休,大敗摺合。這時,沒立郎君正攻箭關,吳選兵奮擊,使金兵兩路不得會合,大敗而去。十月,完顏宗弼(金兀朮)自熙河移兵窺蜀,引兵眾十萬人,從寶雞造浮橋渡渭來犯。吳派吳璘、雷仲等,將勁兵用“駐隊矢”迎敵。並用騎兵斷其糧道,共交鋒三十多次,完顏宗弼中箭而敗退。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下)

十、函谷關——三秦精兵據雄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30裡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150裡;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300裡。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下)

由於函谷關的存在,秦國一直都能化險為夷,所以對於秦國人來說他們都有“函谷關”情懷,的確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面對建在黃土高原上的高大關隘,無論是什麼軍中都會有種無計可施的感覺。

函谷關最出名之處在於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要想亡秦是必須要叩開函谷關的,當時的秦國遠沒有後來這麼強大,當時能吊打秦國的主要是三晉之一的魏國,魏文侯時期將秦國死死地釘在函谷關以西,當時秦國最東端的國界至於函谷關,秦國想經略山東六國?那好先過魏國這一關。秦穆公這麼厲害的角色,也只能固守在函谷關裡,想向東出?有當時的超級大國晉國在。然而歷史就是這樣有趣,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由此一躍成為強國,有道是:樹大招風。由此也引發六國五次聯合伐秦之戰,而秦國憑藉函谷險關一次次化險為夷。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即便有精兵猛將、雄關險峻,不實行仁政也會導致亡國,所以儒家“亞聖”孟夫子曾經說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