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待“變古亂常,不死則亡”這句話?

無風雲出塞


也談“變古亂常,不死則亡”

出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司馬遷借俗語對晁錯之死作出評價: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用現在的話說,俗話說:“改變古法,搞亂常規,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難道說的就是晁錯這類人嗎?這似乎對晁錯的為人提出的批評。果真如此嗎?

袁盎和晁錯合傳意味深長,袁盎在漢文帝時,深得信任,所言皆聽。但到漢景帝時,卻被查辦,降為庶人。晁錯在文帝時曾數十次上書也不被採納,到景帝時則權傾九卿,力主削藩,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劉氏王朝的統治。但這一舉措必定觸及各方的利益,正如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果然,在吳楚叛亂的危急時刻,景帝卻親自下令將晁錯處死。而進言殺死晁錯的正是以往與晁錯有間隙的袁盎等人。

袁盎與晁錯是性格與處世哲學完全不同的兩個人,而且互為因果關係:袁盎因晁錯而削職,晁錯因袁盎而殺身。兩人合傳互為映襯。

司馬遷對晁錯的評價真的是批評嗎?先看看對晁錯的對立面袁盎的評價吧:“袁盎雖不好學,亦善傅會……”“不好學”“善傅會”可不是什麼好品質。所以,司馬遷用鄉里人的俗語來評價晁錯是用了反語,是一種對忠良的痛惜,對最高統治者殘酷無情的諷刺。

司馬遷談到在為什麼要為晁錯列傳時正式為晁錯正名"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太史公自序》)肯定了他的歷史地位。

後人對晁錯的評論主要集中在他為鞏固漢王朝中央政權,積極主張削藩,反而不得善終的問題上。班固說:"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漢書·晁錯傳》)宋人蘇軾也肯定"晁錯盡忠為漢"(《晁錯論》)。

因此,“變古亂常,不死則亡”是謬論!如果不“變古亂常”,人類社會還處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社會的進步就是一部“變古亂常”的歷史。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當今社會只有銳意改革,才能站在時代的潮頭。世間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半支蓮6


變古亂常,不死則忘。這句話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如果私自妄自菲薄古人的經驗而不按常規出牌,那麼等待你的只有失敗。

這句話出自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論》:“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這篇傳論故事告訴我們,為人不能剛愎自用,不能違背常理行事,不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不能不遵從祖訓,不能一意孤行。傳論中的晁錯就是因為逆天行事遭諸候指責,而小肚雞腸的晁錯認為對方觸犯了自己的尊嚴,從而倉促起兵討伐,導致兵敗身亡。血的教訓啊!因此,《史記》將其記錄在檔,不外乎是希望後人銘記前世之事,奉為後世之師,從而不走彎路。








紅塵有情痴


語留人是我,留語甚是妥。

人留語亦留,答題從不躲。


我認為,要正確的理解這句話,先要放到語境之中,然後再跳出了,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這句話,因為我認為這句話還是比較特殊的,如果直接理解恐有偏見。

變古亂常,不死則亡。

語出《史記·晁錯列傳》,是全文最後一句話,算是總結與評論,先看一下整段話。

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簡單的翻譯一下:

晁錯做太子家令時,多次進言不被採用,後掌權,做過多次變革。諸侯發動叛亂,不急於救國,想報私仇,反送了性命。俗話說:“改變古法,攪亂常理,必死無疑”說的也許就是晁錯這種人吧!

晁錯

這句話與晁錯有關,算是對他的一個評價。

晁錯是西漢政治家,做過太子舍人,算不上太子的老師,差不多就是太子的秘書吧。他善於論辯,多次上書諫言,雖然都被駁回,無一採用,但是很被太子賞識,太子甚是贊同他的言論及想法,這也是後來他之所以掌握大權的重要原因,太子很是信賴他,這也是他後來有些自負的原因所在。

後來太子即為,也就是漢景帝劉啟,也是為頗受爭議的皇帝,雖有文景之治,可都覺得他是沾了老爹的光,許多人都認為他不是什麼明君。晁錯做到了御史大夫,算是副丞相吧,二把手。

晁錯之死

這是理解“變古亂常,不死則亡”這句話的重點。我儘量講的通俗易懂。

景帝腰斬晁錯,也算是無奈之舉,事後也追悔莫及,我認為這也算是當朝的一大損失。

1.鋒芒畢露,皇帝寵幸晁錯勝過所有大臣,對其百般信賴,法令多由他改定,並且與丞相結仇,樹敵過多。

2.機智過人,雷厲風行,一般人鬥不過他。搞死了前丞相,新丞相也不是他的對手。

3.削藩,損害了諸侯利益,這是其被腰斬的最重要原因。

4.藩王為保自身利益,值得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理由造反,景帝腰斬晁錯平亂。

簡單的說就是這幾點,如果您想深入瞭解,完全可以看看《史記·晁錯列傳》原文,寫的很清楚,並且不是很難,完全可以看懂,篇幅過長我就不引文了,網上一搜就有,我也是又讀了一遍之後,才做回答的。我強烈建議您看一下,看完您就明白“變古亂常,不死則亡”這句話了。

變古亂常,不死則亡

看完前文您便可知,“變古亂常,不死則亡”就是對晁錯死因的概括,只用了8個字,可我卻用了那麼多文字來解釋。

晁錯憑藉皇帝的寵幸,大刀闊斧的改制,誰也不敢反對,包括削藩在內,晁錯絕無造反之心,全心全意的為皇帝鞏固政權,怎奈他過於高估了自身及皇帝的實力,而低估了他人,最終被腰斬。

變古亂常不是不行

戊戌變法可能也適用這句話,可是商鞅變法呢?變法總會流血的,這句話沒錯,變古亂常不是不行,沒有變革怎麼能發展到現在?可這是件難事,要從長計議,不可像晁錯一樣魯莽行事,要縱觀全局才可以,康熙削藩不就是如此嗎?


放我們自己身上也是一樣,變法可能離我們太遠,可當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多方考慮,尤其是觸碰到他人利益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