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自从《大话西游》、《寻秦记》拉开穿越篇章,而后《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掀起穿越热潮。一时之间,"穿越"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和时尚,席卷了各大网络和荧幕,带着今天的智慧和历史知识回到过去,仿佛真有各种奇遇各种福利,让我们可以轻轻松松轰轰烈烈打造一片大好前程大好河山。

但是,真的让现在的人穿越去古时候,真的可以没有主角光环,能够顺畅撑过两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寻秦记

一、死于战争

如果你不幸穿越到古时候的战争年代,那么恭喜你。你存活的概率通常只有1%-30%,运气好的话,有50%的机率,那要看你穿越的城市选择对不对。

可能你刚穿越到一处战场,迎面就来一队军队,不等你反应过来,毫无预兆的被一刀劈死;或者碰到两军交锋,迎面乱箭纷纷,被万箭射死;可能你刚穿越到了一处城市,却碰到屠城,不问青红皂白就被小兵胡乱砍死;可能你躲到了山野,不小心撞到一伙强盗,还不及通报姓名便拿了你的脑袋做了投名状;可能你独自彷徨在乡间,撞上征伐抢夺的军队,说没两句话,因为言语不同被当作异族给杀死……

也许你穿越到了春秋战国,被杀红了眼的秦军"计首授爵",割了你的脑袋领赏去了;又或者碰到长平之战,混沌在被白起屠杀的40万赵军之中,来不及喊冤就被活埋了事;

也许你向往着汉匈战争,穿越到了汉朝,甚至投入到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军队之中,却不知道这场战争让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也许你开开心心的来到了三国,还没有见到或者搜集到几个传说中名人,曹操就送来了屠城的部队。

也许你莫名其妙穿越南北朝,不小心碰到刘曜攻长安,结果关中只有1-2%的人活下来,或者因为你觉得汉人在北方混不下去,就换了个民族来穿越,结果又碰到了冉闵的"杀胡令",几百万"高鼻多须"的人死于非命。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古代战争图

也许你兴冲冲向往着唐朝,可能幸运的躲过了安史之乱,却又不小心碰到了黄巢起义,到处都是农民军队在洗城,不论"乱军"还是"官军",都到处在抓人做军粮;或者你喜爱着宋朝,那你不仅要祈祷不要生在靖康之年,而且也千万不要生活在纷乱的北方,因为很快蒙元铁骑,会让百分八九十的汉人被屠戮,活下来的被当作比牛马还低等的畜生买卖。

要是不幸活在明朝末年,最好不要出现在四川,因为张献忠会来,"人类会几灭",一个几万几十万人口的县可能最后就剩下31个男人23个女人,清朝政府不得已只能用了近百年开展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移政策去填补那里的废墟。

清朝当然也不值得穿越。就算没碰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碰到白莲教起义或者太平天国起义也是悲哀的,因为传说这两次的人口损失都要以"亿"为单元来计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一将功成万骨枯

二、死于饥荒

即使你在战争之中侥幸存活下来,也要考虑日常的生计问题。古时候的食物,并不像今天这般丰富,小米粥配小葱拌豆腐吃乏了,就换换豆浆配油条,抑或来个牛奶面包,再不行去小吃街来碗牛肉面,也是惬意的。

但是古时候就不那么惬意了。原始社会就不要穿越了,因为肉类加工要到周朝之后,没有肉的人生是煎熬的;倘若穿越在先秦,那你就一碗粟(小米)米饭,外加煮豆叶,沾点盐巴将就着吃,饮料就配一碗粟米汤好了;爱吃豆腐的得等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想吃西瓜葡萄炸油饼要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讲究植物油煮饭菜你得穿越到东汉之后;爱吃馒头你要等诸葛亮七擒孟获;吃油条更要等到秦桧死了之后;面条要到宋朝之后才能定形;据说炒菜也要等宋代出现炒锅之后才能实现;至于西红柿、土豆、青椒、红薯、洋葱、辣椒、玉米……那就更要等到明代中叶之后了。

吃什么是小问题,至少饿不死。但是有没有的吃,就是大问题了。大部分你穿越的人生,想要活得长,都要经历一次"你吃人"还是"人吃你"的抉择。因为除了战争,还会有自然灾害和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等着你。据有人统计,仅《资治通鉴》叙事1300多年,出现"大饥"41次,平均33.1年一次;"人相食"出现33次,平均41年出现一次。所以鲁迅先生说:剥开"仁义道德"的外衣,中国的二十四史就剩下"吃人"两个字了。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古代饥荒

"人相食"的原因和方式多种多样:有"易子而食",有"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有"杀其爱妾以食将士";有"杂以人肉"充军粮;有直接杀宫女、弱小者为军食……"民相食"的后果,是"殆尽"、"萧条"、"皆空":如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关中大饥,民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又如"关西饥馑,白骨蔽野,民存者百无一二";又如董卓之乱后"李榷、郭汜等放兵劫掠,加以饥馑,二年间民相食略尽";还如东晋元兴元年姑臧大饥,米斗直钱五千,人相食,饥死者十馀万口。城门昼闭,樵采路绝。同年四月,三吴大饥,户口减半,临海、永嘉殆尽,有钱人穿着好衣服,怀抱着珠宝,相互守在家门口饿死;以及梁武帝侯景之乱"数月之间,人至相食,犹不免饿死,存者百无一二",连萧衍自己也被活活饿死。等等等等等……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古代祈雨图

三、死于疾病

现在,你侥幸在战争中坚挺,又在饥荒和灾害中活了下来,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伤病。由于古人的卫生条件有限,所以通常人的寿命都比较短暂,我们现在骂人的"夭寿",在古时候时时有,天天有。

据说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夏商只有18岁,周秦只有20岁,两汉是22岁,唐朝27岁,宋朝才突破30岁,清代也只有33岁。除了战争和灾害,剩下的就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条件或者卫生条件比较差,没有各种疫苗打,没有抗生素用,伤寒流感可以轻易要了人命,有个头昏脑热要去趟诊所要奔波几十里,孩子不易养大,老人通常命短,四世同堂通常只能幻想。

跟战争和饥荒伴随一起的,除了伤病,还有瘟疫。一场瘟疫一旦来临,则会横扫大地,导致成千 上万的人家被感染,出现千里横尸骨,户户有亡人的景象。随便翻翻史书,就可以看到: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建武十四年,戊戌年,会稽因大疫而死者万数;隋大业八年,壬申年,大旱疫,人多死,山东尤甚;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南宋绍兴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无算;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无算;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琼州、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

"痘疹恶疾胜疮伤,浆清气绝索魂汤。

时行户户多遭难,传染人人尽着伤。"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古人看病

四、死于避讳:

好不容易在战争和灾害中幸存下来,穿越在凡事讲规矩的古时候,衣食住行,都是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规定,穿衣服,颜色不能错乱,花纹不能换添,连开几个叉扣几个纽扣都是有规定的;买房子建房子,几厅几落,台基多高,宅门多大,房屋几间,也都是不能乱了规矩;出门骑马坐轿,几人抬的,轿子的样式大小,也有标准;说话取名,要避"尊者讳",不能乱说"生老病死",不能有名字跟当朝者一样;拜祭祖先要用什么肉,称几斤几两,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要是不小心穿乱了衣服,建大了宅门,打高了台基,走错了夜路,或者说错了话,送错了礼,取错了名字,就给你安个"逾制僭越"、"大不敬"之罪,轻者罚款,重者都是要被咔嚓咔嚓的。

例如:汉代丞相赵周因供祭给宗庙的祭祀品成色不足被汉武帝下狱死;三国彭羕,因为说刘备是兵,就被刘备赐死;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走夜路,被曹操用五色棒击杀;明初大将廖永忠因穿了有龙凤纹的衣服,徐一夔写贺表用了"光"犯了朱元璋做和尚的忌讳,都被赐死;年羹尧"穿四衩衣服"被雍正赐死;至于那些什么"维民所止"说是看了雍正的头;"清风不识字"是嘲笑清廷土蛮什么的,都数不胜数了。

最惨烈的,莫过于清初满族入关的"剃发易服",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汉人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始为了头颅上的尊严而战斗,结果除了"江阴十日"、"嘉定三屠"之外,还有昆山、南昌、广州、常熟等大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

“弥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姓字空留死后思。”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剃发易服

五、其他各种莫名其妙死:

除了以上四种大概率的穿越死,还有其他各种莫名其妙的死法,让你防不胜防,多不能躲:

例如你穿越了先秦。那你千万别跟有权有钱的人走的太近,因为搞不好这个人万一太过命短,便难免会有人提议来个

殉葬死,让你们去阴间继续这份美好的感情;如果你穿越到秦朝,那么你也要注意,别被秦始皇抓去修皇陵或者修长城,因为据说有上百万的劳工被过劳死在这些雄伟工程上;穿越到古代,你还要注意亲戚朋友不能太多,因为古时候还有一种死法叫做被株连死。例如明初洪武四大案:空印案株连万余人,郭桓案株连七八万,胡惟庸案株连三万余人,蓝玉案株连一万五千多人;如果你不想做平民百姓,想穿越个皇帝王侯什么做做。但是这据说也是一个高危的行业,孔老夫子做过统计,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据说满清入关十个黄帝,有八个的死因是谜;中国大大小小江山一统的王朝,有帝王611人,其中不得善终的272人,非正常死亡率44%。所以,你可能被宫女毒死,被妃嫔勒死,被权臣饿死,被反臣杀死,被乱兵乱箭射死,被兄弟相残杀死……

穿越古代的N种死法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说,穿越到古代,你不仅要能够躲开厮杀的战场,逃过吃人的饥荒,常年保持着身强体壮,还要能够有大大的运气,才能让你在穿越的世界悠闲晃荡。

总之,穿越有风险,投胎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