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5,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5,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一、歷史沿革

明天順元年,太子少保于謙被誣“謀逆”遇害,相傳其子避禍遠逃,隱居於太行深處南峪村,成化末年其長孫於有道因生活所迫遷至此處,至今已五百餘年,生息繁衍發展了24代。清初實行聯莊制,以該村為核心組建白廟莊,後因於氏家族居住一村而更名為於家村,現為於家鄉政府所在地。全村1600餘口人,絕大部分為於氏家族成員,成為于謙後裔的繁衍盛地。村保護規劃2011年11月省政府批覆,核心保護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歷史建築修繕方案、基礎設施改造及環境綜合整治方案2014年8月市政府批覆。

二、現狀概況

於家村位於河北省井陘西部太行深處,東距石家莊市區約50公里,東北距井陘縣城約20公里,東南距蒼巖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約40公里。

於家村建在太行深處,四面環山,北高南低,西高東低,位置偏僻、隱蔽,環境靜僻,可謂“不到村口不見村”。

村落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300多米,村內有六街七巷十八衚衕,一條條石頭街道,或用青石砌制,或用卵石鋪就,路面形式豐富,不拘一格,街巷高低俯仰、縱橫交錯,兩側石頭房屋依高就低、順勢而建,在於家村的民居建築工藝別具一格。村落中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公共建築共10座,其中村內有清涼閣、觀音閣、真武廟、於氏宗祠、大王廟以及三座戲臺,共8座公共建築;村外有白廟、岳飛廟2座公共建築。街巷空間格局和石窯合院式建築風貌獨具特色,仍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和佈局形式,且充滿著濃郁的人文景觀與文化氣息,是井陘西部太行深處孕育的一朵奇葩。

2001年2月被河北省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5,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三、村落形態結構與空間層次

(1)村落形態結構

於家村的村落形態上受自然地形的制約與影響,形成面對高低錯落的梯田,背倚山丘,沿山腰等高線自由佈置的整體格局。同時受社會性因素影響,即受以血緣關係的宗族聚居為主要因素的影響,在村落內部形態表現為富有寓意的結構。宗祠、門廟建築、戲臺、村門等非均質化內核構成了村落秩序的中心。因此村落在空間結構上表現為由節點空間和文化性實體建築控制和連接的網絡結構。

儘管古村落在選址上強調符合風水要求的方位感,由於村民之間平等的兄弟關係、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相對自由的宗教信仰和習俗約定,形成了由宗祠、門廟、戲臺等組成的多核心結構,將古村落營造成了一個有機的群體組合空間。

(2)村落層次

從傳統的環境觀和風水學影響,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村落結構,經由村門、門廟等公共建築,再到村落內部核心,逐漸遞進的向心型結構。

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古村落較好的保存了傳統的地方文化,村落景觀也表現出很強的層次感、序列感。村落內部空間秩序不是均質化處理,而是有層次的展現出來,表現為村外周圍、村邊、村內、民居院落等四個層次。這些層次又以街巷、節點等連續性的實體標誌物或空間出現。其空間層次轉換則體現出“起、承、轉、合”的韻律效果。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15,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