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四個人種出“糧田”五千畝?

清明過後,正是夏糧生產的關鍵時節。走進素有皖北糧倉之稱的大河灣地區,眼前一望無垠,綠色遍野。

小麥陸續抽穗揚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多發和災害性天氣多發的時期,開展“一噴三防”也到了最佳時期。這邊是一刻耽誤不得的農時,徽糧集團種植基地裡,生產部副總經理孫洪勝卻有條不紊,原來早在一個月之前,5000畝小麥的“一噴三防”生產計劃已經安排妥當。

田埂上,稀稀拉拉的站了幾個人,記者不禁有些擔心,孫洪勝卻胸有成竹:“咱是科技種田,不靠人海戰術。”

話音剛落,飛防無人機從遠處飛來,原來懷遠縣現代農機合作社包下了整個春季田管農事服務。而根據協議,5000畝小麥首次防治3天就能完成。

“500名老鄉需要幹上10天的活,10臺無人機3天就能完成。”市植保站站長李文鞠告訴記者,和農時賽跑,靠的不是人力卻是先進農機,而且飛防作業不僅不受天氣條件制約,還避免了傳統打藥對小麥踩踏,用於中後期田管再合適不過了,是名副其實的高效率、低成本。

植保用上無人機在蚌埠市已經不是新鮮事。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發現,在徽糧集團,種田模式的變革還遠不只是節約人力和成本這麼簡單。

和孫洪勝的一番交談後,記者得知,這5000畝糧田只有4個人在種植和管理。“有農機合作社、社會化服務企業這樣的‘田保姆’助力,咱少操心、不跑腿。”孫洪勝進一步解釋,“咱這4個人也不需要親力親為,只需要做好計劃和技術指導,收種管交給他們就妥了。”

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是規模種糧的“生力軍”,而讓“生力軍”和農戶輕鬆上陣的,正是出錢購買的耕、種、管、收的土地託管模式,被稱為“田保姆”。通過農機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田保姆”的助力,就能實現“一個電話到地頭”“足不出戶備春耕”。

“專業化種地不僅節約了生產資料成本,更提高了糧食生產專業化水平。”採訪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孫善軍告訴記者,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引領農民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骨幹力量,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也在逐漸凸顯,減人力、降成本、增效益,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更是發揮了重大作用,確保春耕生產不誤農時,築牢夏糧豐收的基礎。

懷遠四個人種出“糧田”五千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