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做一個傾聽者,而不是一個講述者

01


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在2015年開學辭職的一篇演講,我至今印象深刻,她在這篇演講中提到:


大學言論自由--每個人都有權表達自己觀點。但是在你們未來的大學四年內,這種言論自由可能無形中會因言語不當而帶來傷害。這些言語也許本來是一番好意,卻因為誤解曲解而事與願違。然而這些都是哈佛在努力推動多元化中無法避免的過程。這一點我們會繼續堅持,在應對指控的法庭上,在日後的公眾交流中,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都應該堅持這一點。


用心聆聽,更包容地聆聽,不要怕犯錯,不要擔心,勇於嘗試,努力包容。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這篇有當時的語境,當時哈佛大學的錄取政策備受爭議。


拋開這些語境,她說的話我認為完全適合在幾乎所有的情況。我們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所謂的言論自由如果我們濫用,就會受到言語不當而帶來的傷害。有些言語也許本來是一番好意,卻因為誤解曲解而事與願違。


我想很多人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我也曾因為言語不當而傷害到朋友,即使後來做了很多補救但還是遺憾當時自己的言語不當。


我們看似不經意說的話,對別人有時候就像匕首一樣刀刀見血,可悲的是有時候自己卻不自知,不知自己的言語在傷人。


朋友、家人的隔閡往往就是因為這樣的言語,也許我們的出發點並非如此,但他人的感受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02


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其實是喜歡錶達的,但我也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年少時總覺得時日尚多,以後可以慢慢改進。


一晃已經是中年了。


想起弘一法師說過這樣的話,


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我不知道曾經犯過多少次這樣的毛病,如今人到中年,不希望再犯這樣的錯誤。不管是開心的時候還是憤怒的時候,要剋制自己少說多聽。


否則,就會變成年輕人口中討厭的中年人。


如果彼此交情很深,那還需要表白,碰一杯酒,敬一杯茶……都包含在裡面了。


03


中年人的毛病當然還有不少,油膩之一就是好為人師,一遇見機會,或者一喝點小酒就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指點江山,我們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毛病。


寫下這些文字,還是希望能引以為戒,何不少說一些,讓年輕人多說一些,讓長輩、前輩多指點一下,做一個傾聽者豈不美哉!


多一個傾聽者,可以多瞭解他人,進而多同理他人,也會少一些人性中常常習慣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如果一個人人到中年,還處處自我為中心,處處老子天下第一,享受所謂的成就感,這樣的人人生下半場大概率要走下坡路吧。


人到中年:做一個傾聽者,而不是一個講述者


04


人到中年,不是啥也不說了,啥也不管了。這種人算不上什麼高明,更說不上什麼格局高,至多也就是世故吧。


人們常說知世故而不世故,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中年人也是如此,往往是知世故也世故。


正因為難,才更有寫下來的必要。人到中年,不要裝什麼深沉,對於一些工作中生活中應該擔起責任的事情,還是要敢於指出來,而且這還不夠,還要給出具體的建議。


這裡不是指滔滔不絕的大道理,這個大道理中年人正是最擅長的,尤其那些高學歷者,但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這個,而是腳踏實地真誠的意見。


就像電影《無問西東》裡說的: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