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展廳書法”與廳壁傳統

對展廳時代以及所謂“展覽體”的批評意見不少,而獨立思考與深度辨析的文章卻不多。批評的聲音當然重要和寶貴,可以提醒書家保持良好的創作心態,注重讀書學養與文化底蘊,從而更進一步提升作品的內在品格。但嚴格說來,“展覽體”的概念本身是含糊的,其本意可能指向眾多跟風浮躁、不耐品讀、比較套路的作品,但是卻包括和打擊到了展廳中那些才華橫溢、功力深厚、引領審美風氣的探索,所謂一篙打翻一船人。

實際上,對於努力在書法藝術上不斷深入與突破的引領型書家而言,只有作品表達的境界高下,不存在“書齋體”“展覽體”這樣外在的標籤與概念。

換句話說,展廳不是這個時代書法存在的消極語境。“文革”結束之後,展廳帶來了傳統書法全面復興的蓬勃生機。幾十年來,因為重視筆墨技術水準與視覺美學效果,書法領域的精英們在藝術創作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筆法、墨法、章法,尤其是形式構成方面的探索經驗,豐富了傳統書法的面貌。

而展廳/廳壁觀賞,本身就有著悠久的歷史,至遲是漢魏已有的審美習慣,與案頭審美是並行發展的。


一、書法存在及展示的基本形式

書法能夠成為古老中國最重要、最牽動人心的藝術,在於它既附著於開闢鴻蒙的文字教化功能之上,又有著極為豐富的視覺審美內涵與人文感化力量。教化與審美,既是交流與傳播的產物,也是書法的本質功能,展示因此重要。

書寫審美從實用中獨立出來的較早記載,是西漢末期的陳遵和東漢早期的劉睦,他們的草書尺牘,當時已經成為貴族乃至皇室收藏的藝術品。尺牘材料的草書手寫件,當然可以看作案頭把玩之物,從此以後,兩千多年書寫實踐留下並記載了難以計數的案頭作品,構成了一部延綿不絕的書法史。案頭,因此成為世人對於傳統書寫的當然想象之處,也有論者用了“書齋”一詞,意在強調與案頭類似的書卷氣息,以此與當下的“問題展廳”相區別。

對於案頭書寫的內涵,我們都可以心領神會,自然、便捷、忘我、日常,也帶有一些精巧個性的味道,概言之,筆精墨妙、蘊藉風流。今天我們熟知的三大行書,包括過去文人手寫的書信、文檔筆記等,都是案頭的產物。案頭似乎可以看作是書卷氣、文人氣的代言。

但是,如果仔細梳理的話,也能發現一條不曾被顯性描述過的線索,告訴我們傳統書法存在的另一種類型,那就是展廳,確切地說,是廳壁類的建築空間,也包括大自然中的題記、刻石與摩崖。

從大量的古代文獻和作品中,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發掘出這條被忽略的傳統線索。侯開嘉先生曾有專文《題壁書法興廢史述》,討論古代書家題壁問題,並總結說“題壁書法是宋代以前書法藝術主要的表現形式”。這裡的題壁,就是題寫在牆壁、廳壁之上的書法作品。宋元以後,直接題寫廳壁的情況慢慢減少了,但是明代以來懸掛的書畫作品的尺幅越來越大,筆墨的寫意揮灑程度越來越高,各種建築中的廳壁,尤其是一些具備社交功能的堂屋與書齋,實質上已經成為了小型的展廳。從這個角度說,一味地強調案頭審美,強調蘊藉平和的尺幅小品,是比較單一的歷史視角。


如何看待“展廳書法”與廳壁傳統

△“翰墨傳承——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邀請展(2016)現場(來源:中國美術館官網)


可見,傳統書法的展示方式既有案頭,也有廳壁(大至摩崖)。所謂案頭與展廳在當代的“衝突對立”,可以看作是一個審美偽命題,因為這兩種方式很早以來就共生共存、互為補益、內核相通,皆以高水平的書寫為旨歸。明清以來的一些書齋裡,懸掛的一些作品更加類似今天展廳的感覺,比如王鐸、傅山及其流派後學的巨幅漲墨草書,乾嘉以後眾多碑派書家的大字楹聯,或者篆隸魏碑四條屏、八條屏等,都不是案頭美學能夠涵蓋的。將當時書齋中這種強烈的廳壁視覺追求,遮蔽於案頭平靜唯美的小情調之下,自然不妥當。

因此,廳壁展示與觀賞的歷史線索,是值得梳理的,這也是在近現代西方藝術展覽方式傳入中國之前,我們自身所內含的一種重要的書法存在語境。


二、案頭之外的廳壁傳統

傳統社會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書法展示與觀賞的“廳壁”式存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衙門、驛站、旅舍、交通要道等處壁間的佈告、法令、月令等行政內容,宮廟、宗族或墓葬石碑與山野摩崖上的訓誡或歌功頌德,街市的店招、廣告,學校的課程設置與師資安排(如近年成都天府廣場出土的兩塊東漢石碑),權威頒佈的儒家經典版本(如洛陽太學門口林立的熹平石經)。至遲碑刻蜂起的東漢,各種廳壁類空間的展示與觀賞,已經成為書法存在語境的重要內容。

靜態的廳壁之外,我們從文獻中還可以讀到很精彩的動態展示過程:大書家即興題壁書寫,而觀者如堵牆。東漢末期的著名書家師宜官,其書寫水平在鴻都門學高手中號稱第一,既能寫徑丈大字(可見已經帶有炫技和表演性),也能方寸萬言。書史記載他買酒不花錢,只要動手題壁書寫,便有觀者雲集酒肆。還有王獻之,大字題壁而觀者如堵,讓羲之感到非常欣慰,有時獻之還以帚泥書壁,依然觀者如市,氣勢很大。


如何看待“展廳書法”與廳壁傳統

△王獻之《東山松帖》紙本 行草書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同樣,“飲中八仙”之一的張旭,酒酣不羈,回眸之間,壁無全粉,都被他風捲殘雲般的速度寫滿了。滿壁張揚豪壯的狂草及其嫻熟飛動的揮運節奏,帶來的視覺享受大氣磅礴,遠比觀賞案頭靜態作品過癮。

李白名詩《草書歌行》也記錄了懷素和尚草書題壁的激情,以及當時他在湖南地區書寫屏幛作品的普遍程度:“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除了表演性,唐代題屏的風氣也很興盛。

五代大書家楊凝式,書法幾乎題遍洛陽寺壁,“西洛寺觀二百餘所,題寫幾遍”“喜作字,尤善顛草,居洛下十九年,凡琳宮佛祠牆壁間,題記殆遍”。不但書寫時觀者雲集,遊客也常常流連忘返。幾十年後的書家李建中,就喜歡到洛陽寺廟裡觀賞楊凝式的題壁書法,“一回入寺一回看”。再後來很多寺廟修繕,題寫的粉壁沒能保存下來,到蘇軾、黃庭堅這一代書家,儘管也很嚮往能夠觀賞到楊凝式的題壁作品,卻多是遺憾而返了。


如何看待“展廳書法”與廳壁傳統

△楊凝式《夏熱帖》紙本 草書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題壁的傳統後來雖然有所減弱,但依然還存在,清代翁方綱有詩句描述在驛站廳壁觀賞王鐸草書的感慨,類似廳壁的場景當然不是孤例。晚明以來高堂大屋決定了書畫作品的尺幅往往是高屏大軸,故宮博物院所藏王鐸的草書立軸中,有的作品高達四米多,可以想見其展示場景,與當時書齋或者堂屋的空間氣象。那個時代的連綿大草,帶有浪漫主義傾向的潮流,更早一些還有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一流高手都醉心於此。這樣的筆法、尺幅、氣勢及其視覺張力,包括跌宕起伏、宏大崇高的審美傾向,就絕非案頭把玩作品的類型可比。


如何看待“展廳書法”與廳壁傳統

△王鐸《行草書自書詩》卷 紙本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乾隆時期揚州八怪引領風潮,為首的鄭板橋自創六分半書,號稱亂石鋪街,多有六尺、八尺、丈二整紙的書法作品賣給鹽商藏家,頗有巍然之勢,視覺張力很足,相信也是懸掛於高堂大屋以為觀賞之用。碑學興起以來,作品尺幅之外,作品風格不再以“二王”精細的帖學筆法為宗,而漸次過渡到雄強厚重的碑體審美,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康有為一直到于右任等,都是以碑學筆法、線質與氣象挺立書壇,他們當然不會把自己侷限於案頭空間及其美學。很多作品,尤其是大幅的楹聯、條屏等,都是為了廳壁懸掛欣賞而創作的,與今天的展廳場景要求並無不同,也需要好的點畫線質與視覺效果,特別是鄧石如、伊秉綬、吳昌碩等人的作品,風格雄渾壯美,就更為適合廳壁懸掛展示與觀賞。


三、理性看待“展覽體”

今天的展廳已經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展覽也層出不窮,已經成為書法工作者和愛好者們重要的交流形式。隨著視覺經驗積累和筆墨技法水準的不斷提升,佳作也是精彩紛呈,筆精墨妙,並不只有某個時期的古人才能做到。鍾張之後,有二王,再後來又有歐褚顏柳,宋代人覺得唐法不可超越,但還是出現了蘇黃米三家別開生面。碑學審美興起後,鄧石如、伊秉綬、吳昌碩的篆隸,其雄渾壯美恢弘的一面,也是與古人交相輝映的。今天一些高水平書家筆下的精到與味道,在筆墨功夫和風格韻味方面展示出的才華與狀態,並不弱於元明清時期一些知名書家,只是在個人風格的原創性、內涵和價值高度方面,還需要一一經受藝術史的檢驗和篩選。展廳中固然有大量尚欠火候、跟風追潮的作品,形式有餘而內涵足,但是,每個時代精品也都是有限的。


如何看待“展廳書法”與廳壁傳統

△盛世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書法大展現場(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搜狐號)


不見得每一位書法高手都將留名青史。樂觀和公正地說,今天五體書法之展廳精品的水準,還是不容否定的。每一點進步,都源自書家們真誠而艱辛的努力與探索,這不是靠所謂“展覽體”的那些缺陷積累起來的。

展廳不可能完美,甚至只是短時間的部分書家的集中,既有小部分精品力作,也有大量跟風模仿或平庸蒼白之作。人們總是拿那些並不高級甚至眾多追風的作品及其缺陷,來批評心目中的“展覽體”,而忽略藝術創作引領者們的探索智慧與時代貢獻。顯然,這是不夠客觀的。因為,每個時代,內外兼修、素養全面的大書家總是極少數,但這些人的高度,決定了一個時代的高度;同時,每個時代註定是引領者寡,跟風者眾,“二王”時代已然如此,遑論後世!這是藝術生產在人才比例方面的必然規律,今天,我們也無法求全責備。所謂悟者自悟,江山自有才人出。

平心而論,我們這個時代不缺乏真正的高手,既重視讀書學養,也修煉得筆法高明、味道深淳,既有精妙蘊藉的案頭書寫,也有極富視覺魅力和張力的廳壁作品。真正寫得好的書家,無論參不參展,案頭還是廳壁,都能寫好,寫得精彩,有味道。所以書法的創作與表達能力,跟展示形式和場合關係並不大,書寫者的藝術天賦、人品、學養與勤奮程度,才是最關鍵的。

我們需要批評書家們過於重視技術、讀書不多、學養不夠、風格標識度不高,或者跟風媚俗、作品缺乏內美等問題,但是沒法要求每件作品都達到很高甚至經典的水準。有抱負的書家都在努力,而人才規律讓我們學會寬容,並且相信展廳——精品與驚喜,總會不時閃現出來。


如何看待“展廳書法”與廳壁傳統

*作者:楊頻 單位:故宮博物院

*本文系《中國文藝評論》雜誌所刊約萬字理論評論文章第一至第三部分精簡版,第四部分(數字虛擬技術對廳壁與案頭融合的推動)參看雜誌電子版(http://www.zgwypl.com/zz/)~


《中國文藝評論》主編:龐井君

責任編輯:楊婧

雜誌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總編輯:袁正領

審核:胡一峰

美編:木子


【相關閱讀】

喜訊 | 《中國文藝評論》晉身C擴

“中國最美期刊”《中國文藝評論》雜誌徵稿和徵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啟事

《中國文藝評論》2020年第1期目錄與篇目摘要(微評也戰“疫”)

陳振濂:文藝批評中的規範與邏輯諸問題

沈鵬先生的文化憂思對當代書法的啟示

《中國文藝評論》|顏體“經典化”對儒家實用書寫的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