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扶貧的衛輝實踐: “綠水青山”華麗變身路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馮曉玉 萌友 李娟/文圖

4月上旬,在衛輝市上樂村鎮生態扶貧育苗基地,貧困群眾正在整理已經出售過樹苗的土地,準備重新栽種。正在澆水的貧困戶原玉芹高興地說:“黨的政策真是好,不用出村,在家門口通過務工就能掙到錢!”

近年來,衛輝市堅持生態扶貧理念,依託豐富的林業資源、水系資源,謀劃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扶貧項目,既抓生態文明建設,又抓帶貧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帶貧路。

生態扶貧的衛輝實踐: “綠水青山”華麗變身路

創新思路助脫貧。大力建設育苗基地,投資1337.28萬元,建設3211畝的7個生態綠化育苗扶貧基地,帶動5532戶貧困戶參與育苗、種植、養護全過程,貧困戶通過務工等途徑獲得收益,2019年戶均收益1008元。積極實施山區“油菜走廊”產業扶貧工程,合作社流轉土地、集中管理,貧困戶參與種植,累計帶貧261戶,戶均增收1800元,每年分別增加12個村集體收入約2萬元。安都鄉、太公鎮兩個花椒產業帶和其他產業園已完成栽植2000餘畝,帶貧1817戶,預計戶均年收益不低於600元。

生態補償助脫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髮放優先保障貧困人口,2019年共為428戶貧困戶發放補償資金18.98萬元。持續做好生態護林員扶貧選聘管理工作,新增或調整天然林、公益林護林員崗位優先聘用貧困人口,22人被選聘為封山護林員和公益林護林員,每月工資700元。

延伸產業助脫貧。以山區林業、水系生態資源為載體,深度融合特色農業、鄉村旅遊、民俗文化等資源,打造了“蒼峪山水·魅力花田”油菜花觀賞節等活動,通過旅遊帶動山區農家樂、畜產品、手工藝品等發展,貧困群眾能夠通過服務行業務工、出售農產品等實現二次創收。開創了電商平臺,將衛輝山區的優質小米、粉皮、粉條等農產品申請商標註冊、統一品牌,通過電商扶貧的橋樑走向城市,既打響了知名度,又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

形成合力助脫貧。積極鼓勵能人志士、貧困戶以林業資源為依託,發展特色種植果樹、花椒、油菜等作物,不管種多少都進行獎補,目前已有1523戶貧困戶申報種植3134.86畝,每畝獎補200—1000元。充分考慮山區自然條件,打造適宜生長、效益較高的皂刺、花椒等種植基地7個,帶動450名貧困群眾增收。成立衛輝市桃協會,與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合作,促進桃產業提質升級,貧困戶每種一畝一次性獎補800元。

生態扶貧的衛輝實踐,實現了“綠水青山”的華麗變身,也讓衛輝5000多戶貧困戶受益,做到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前行路上,衛輝將始終堅定信心,砥礪前行,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精準扶貧思想,提供更豐富的優質生態扶貧產品,把更多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