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字的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可塑性与艺术性随时代改变

清代刻本宋体字源于楷书,但作为刻版用字更显规范化。这里将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法则及例字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探讨清刻本宋体字相较于楷书的结体变化及原因。

宋体字的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可塑性与艺术性随时代改变

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

楷书讲究于平稳中暗藏“势”,而清刻本宋体字因为用于印刷而平均分布,字体平静无波澜。

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文字顺应木板的天然纹理,从楷体的左低右高的斜横变成水平直横,并且为减低损耗将竖画加粗。在雕版印刷之中,雕工行刀时为随刻刀方便之势,形成了笔画的“横平竖直”。这种属性便于以刀代笔、雕刻成型,其重心于中心垂直线之上,字形稳重。

宋体字的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可塑性与艺术性随时代改变

《湖海楼丛书》内页

平直的笔画所形成的字体布局更容易提高生产效率,会提高工艺的精细度和印刷的效果。这是纯手工楷书的书法结体艺术与刻本宋体字最直接的差异化原因所在。

在雕版印刷书体成型的过程中,以楷书为字形之源。因为需长于楷书者写刻,以及雕刻难度较大,从事之人多为工匠等,需要在传承楷书之“韵”,展现二者血脉相通的同时,符合易于雕刻、便于奏刀、利于印刷的特点。

汉字本身为方块字,在逐步发展的雕刻印刷过程中在保证字体基本的美感和结构,同时其整齐、统一、方正的边缘形态也是汉字规范、方正化的核心。只有字体结构布局的方正才能保证印刷的整齐统一,增加易读性。由此而形成更为规范的宋体字,虽被一些人讥为“呆板”的“匠体字”,却是雕版印刷史上的大进步。

宋体字的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可塑性与艺术性随时代改变

赵孟頫书法 网络图片

楷书字体结构笔画灵活多变,但在雕版书体的处理之中就多了几分难度,极强的楷书行笔美感、错落有致的节奏把握,都要求长于楷书者写刻。刻本宋体字需要顾忌木板材上的自然纹理,以及刻、转、削、抠的雕工轨迹,生动多变的楷书结字不符合大量雕版工作的实际操作。

因此,在探寻适合雕版印刷的宋体字成型过程之中,要将楷书的结体方式作程式化的处理和改进。在对美的探索、提炼、强化特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总结规律,统一化处理,并在其中寻找易于雕刻、利于印刷的章法形态。

宋体字的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可塑性与艺术性随时代改变

“布势”与平直的对照示例表现

在适应雕版印刷(刻印)的过程中,刻本宋体字“因平调形”“因方调形”“因刻调形”的规范化结体表现。一再印证了平直、方正、易于手工业生产等社会化特性,最主要是结合了作为传播目的的刻本印刷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宋体字的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可塑性与艺术性随时代改变

“布局”与方正的对照示例表现

通过对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构的差别分析,我们发现,刻本宋体字“因平调形”“因方调形”“因刻调形”之下所展现出的规律化、程式化的结体特征,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反复试验与调整,将载体环境的客观条件、刻版工具的操作需要、工匠发挥的共性水平以及形式美感的积累总结等因素下,寻求自身变化之中结构美感的历程。它易于雕刻,便于印刷,利于阅读。于统一规范之中体现变化的设计思维。

宋体字的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可塑性与艺术性随时代改变

变化与统一的对照示例表现

字体设计的不断进步,同样是在顺应时代技术革新的同时,设计者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发展至今,作为一种理想印刷与文本信息的主要载体,宋体字体现出了自身形态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理性演变特点及可塑性与艺术性的感性视觉特征。

作为今天的字体设计及发展,我们所受到的工艺因素影响基本不存在了,反而要求我们的从业者要进益求精、推敲细节,既有古代书法字体的韵味,又整齐统一,为字体设计或视觉设计的门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内容整编自:邱楠《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艺术品鉴》2019年11月刊,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