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趙從更展示村莊搬遷之前,自己親自設計規劃的村平面圖

從十里八鄉不願踏足的經濟薄弱村到如今人人羨慕的美麗鄉村,30多年來,臨沂市河東區鳳凰嶺街道趙黑墩村在村黨支部書記趙從更的帶領下實現了美麗蛻變。整齊劃一的樓房、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雅緻優美的文化廣場如同一幅畫卷,繪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也記錄了這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0年的“老支書”真抓實幹、擔當作為的樁樁事蹟。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趙從更母親展示其丈夫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時的軍功章及證書

趙從更,1978年參軍入伍,1983年退伍,1988年到趙黑墩村擔任村主任一職,1991年任趙黑墩村村黨支部書記。30多年來,他始終不忘黨和部隊的培養,把部隊的良好作風帶到工作和生活中,先後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模範黨支部書記”。“我是軍人出身,既然選擇了幹這行,我就要幹好,就要擔負起這份責任。”趙從更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共產黨員這一神聖稱號,為了一名退伍軍人的無尚榮耀,30多年來,那些廢寢忘食、任勞任怨的日子幾乎成了趙從更生活的全部。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趙從更祖孫三代都從軍,也都是共產黨員,獲得的證書和獎章數不勝數

回想起以往,趙從更說,趙黑墩村在1988年以前是個混亂村:村經濟落後,歪風邪氣盛行,村裡各項制度不健全,遺留問題較多。原村“兩委”幹部在被動和壓力面前撂了挑子。因被當時的鎮黨委書記看好,趙從更臨危受命,被吸收到趙黑墩村擔任村主任一職。擔任村主任前,趙從更是抗拒的,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趙從更心裡也沒有多少底氣。徘徊中,他想起幾年前聽到鄰村幾個婦女說“嫁人千萬不要嫁到趙黑墩村”時的情形。思來想去,從軍歲月打造的軍人特有的剛性促使趙從更迎難而上,他毅然挑起了這副擔子,而且決心要幹就幹出個樣來。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村文化廣場一角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趙從更向記者介紹村莊的舊址和老房子

不幹不知道,真正接手後才知道在趙黑墩村開展工作有多艱難。趙從更清楚地記得,從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面臨著諸多考驗,一樁樁的麻煩事接踵而至:全村560餘人,集體經濟賬面空空如也;困難群眾找上門來,村“兩委”往往“愛莫能助”;全村青壯年大都選擇外出務工……趙從更記憶中的趙黑墩村,一個“窮”字幾乎概括了全部。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搬遷後的趙黑墩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要想富,先修路。趙從更說,趙黑墩村之前多為窄小的土路,村民往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修路,村裡髒、亂、差的環境也就無法得到徹底改變。修路,集體經濟賬面空空如也,怎麼修?結合村內實際情況,趙從更苦思冥想,想出按人頭進行“攤派”修路的辦法。“村裡每人負責修一兩米的路,自己想辦法找土或者石頭,把路修平就行。”趙從更告訴記者,他原以為按人頭進行“攤派”修路的辦法會遭到村民的反對及阻攔,沒想到村民們很支持他,第二天就開始動工修路。後經村“兩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一條長約750米、寬約5米的石頭路修好了,這讓村民的出行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也讓趙從更在趙黑墩村的工作迅速打開局面。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對於趙從更,和家人到自己親手打造的文化廣場玩耍是最開心的事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趙從更給村委會成員開會,安排工作重點,對於工作,趙從更從來都是雷厲風行

村內道路修好後,趙從更又開始著眼規劃村莊內其他事情。趙黑墩村道路彎曲、排水不暢,村居大都是破爛土屋。因為擔心房屋倒塌,一到雨天,趙從更就揣著手電筒在村裡巡邏。“每逢下雨天就提心吊膽的,總是擔心村民的房子突然坍塌,因為實在是太破舊了。”趙從更說。此後,趙從更的腦海裡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整村搬遷,建設新村,把這些住在破土屋裡的鄉親們全搬出來,過上住平房、走柏油路的好日子。 說幹就幹。趙從更將搬村的計劃向鎮黨委作了彙報,鎮黨委經過實地考察,同意了趙從更和村“兩委”實施整村搬遷的計劃。1996年,趙黑墩村搬遷拉開序幕,經過16年的努力,到2002年,趙黑墩村新村終於基本落成,300餘套平房、瓦房,每一平方米都滲透著趙從更的智慧和汗水。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趙從更走訪村裡的老黨員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疫情期間,趙從更個人墊錢為村裡買了灑水車

趙從更說,他曾當過6年的兵,然而,在與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始終沒有表現出軍人的“血氣方剛”,而是採取“以柔克剛”:群眾不懂的,他耐心地講解;群眾不理解的,他耐心地說服;群眾不買賬的,他反覆地規勸。“我也是從趙黑墩村走出去的,村裡人的心情我都能理解,跟鄉親們講道理、談政策、聊感情,一家一家地做工作,大家慢慢就都同意搬遷了。”趙從更說起來輕描淡寫,但其中的艱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記者瞭解到,因新村地址緊鄰河東區鳳凰大街,2000年,村裡將沿街的土地承包出去,這為村集體每年帶來了6萬元的收入。村集體有了收入,趙從更心思又活了,他開始實施下一步規劃——修建一個讓村民既能健身,又能娛樂的文化廣場。“早在搬村之前,我就考慮到要為村民們建活動場所這件事了,所以在規劃新村時,在村辦公室的正南方向,預留了約11畝的土地。”趙從更說。有了資金,有了場地,文化廣場拔地而起,建成後就發揮了作用。趙從更告訴記者,當時,文化廣場配備的籃球場地在整個河東區也不多見,場地一經建成就吸引了鄰村乃至鄰鎮的村民趕來“湊熱鬧”。 趙從更說,未來,村裡將建設新社區,村民住上樓房,生活也會更上一層樓。

文/臨報融媒記者 褚菲菲 圖/臨報融媒記者 廖傑

臨沂“老支書”趙從更:整村搬遷搬出百姓好日子

趙從更心繫村民,對每一位村民都關愛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