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一生滴水不漏,卻說錯了這句至為關鍵的話

周恩來一生滴水不漏,卻說錯了這句至為關鍵的話

冒進的苗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目前官方文獻中,比較通行的說法是“一五計劃”(1953-1957)順利實施過程中。

短短几年間,國家各項事業迅速恢復和發展,社會風氣為之一新。政治和軍事方面,在朝鮮逼平美帝,政權徹底穩固;經濟上物價穩定,生產恢復,老百姓生活有了顯著改善;文化上還沒開始管控,各路文藝大咖心氣兒比較順溜,創作也比較繁榮。

然後,黨內一些人就開始飄了。當時最典型的心態是,搞經濟、搞建設也沒什麼了不起嘛!我們白手起家,連江山都打下來了,現在這點東西完全是小意思。反映到政治生活中,就是順勢而來的左傾激進勢頭,以及緊跟的“反右傾保守主義”。

1955 年 11 月,毛主席主持制定《農業 17 條》,把原定 1967年實現糧食產量 5000 億斤的目標,一下子翻倍到 1 萬億斤。這次激進修改,在工業、交通運輸等各行業引起了連鎖反應。

周恩來等人發現苗頭不對,開始試著釋放冷靜信號,儘可能糾正偏差。

1956 年 1 月底的二屆政協二次會議上,周恩來講了這麼一段話,極具個人穩重、平衡、循循善誘的語言風格:

“我們應該努力去做那些客觀上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這樣做,就要犯右傾保守的錯誤;我們也應該注意避免超越現實條件所許可的範圍,不勉強去做那些客觀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則就要犯盲目冒進的錯誤”。

這句話首先呼應了當時反右傾保守的黨內風向,又委婉提出了防止脫離實際、盲目冒進的主張。這種先肯定後延伸的表達方式,也是溝通交流中最常用的“委婉法則”。

只可惜,當時中央主要領導的認識已經出現偏差,總理對下釋放再多信號也無濟於事。

到 4 月份,不顧實際、“齊頭並進”的冒進政策開始造成後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受到影響。不少人開始意識到總理的先見之明和正確主張。

然而,毛主席在中央會議上卻提出,要進一步追加 20 個億的年度預算投資。與會者,除了極個別人之外,大多對此表示反對。尤其是周恩來發言較多,他從大管家的角度,提出追加預算將導致物資供應緊張、增加城市人口,糧食供應會出現問題等。

越是反對者眾,毛主席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最後大家不歡而散。

其實也能理解,從革命戰爭年代開始,毛主席就是靠少數派意見扭轉乾坤的,他的自信基礎實在太深厚了。當然也不排除,這裡面有心態方面的問題。

出於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忠誠,出於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周恩來在會後專門去找毛主席彙報工作,說了這樣一句可能他自己都追悔莫及的話:

我作為總理,從良心上不能同意這個決定。

周恩來一生滴水不漏,卻說錯了這句至為關鍵的話


周恩來一生滴水不漏,卻說錯了這句至為關鍵的話

據胡喬木後來的回憶,總理說完這句話,毛主席非常生氣,不久就離開北京去了外地。

到底毛主席怎樣生氣,胡喬木沒有講,但為什麼生氣,我們至少可以從溝通表達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

“作為總理”

,上來這四個字就值得商榷。從語氣上,這四個字太重,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誰是總理,大家都很清楚,強調這個概念,很容易讓主席有一種被逼宮的感覺。以老人家說一不二的性格,恐怕這四個字已經把會上積攢的火兒掏起來了。

此外,這四個字還有一層理解方法,那就是強調“總理”角色對經濟事務的領導權限和專業能力,言外之意,主席統管全局,但對經濟方面的問題不一定掌握那麼準確、全面,意見未必符合實際。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總理這樣說話,更多是一種焦急的心情,不可能隱藏這種深意。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心情下,主席會怎麼想?誰也不知道。只有結果是確定的,主席很生氣,離開了北京。

當然,主席更生氣的還是後面這句話:

我從良心上不能同意這個決定。

這句話殺傷力太大,單純從邏輯分析就是這樣:如果我同意了追加預算的主張,我就對不住良心。簡化一下:“追加預算”→“違背良心”。

追加預算是主席本人的明確主張,這樣的話,已經無異於當面頂撞、抗顏犯上了。更不用說,在會議上,其他領導已經紛紛發言,對主席的意見提出反對。這種情況下,身處多數陣營的周恩來,說出這樣情緒激烈的狠話,也難怪毛主席接受不了。

我們黨內是講民主的,但有些事情涉及人性,真的無能為力。

回過頭來再看這句話,周恩來從“技術”上“說錯”了這句話,卻淋漓盡致體現了他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忠誠,體現了襟懷坦蕩、實事求是的高尚人格。要不是現實中出現了盲目冒進惡果,要不是黨和人民利益受到了損失,以他的修養怎麼可能如此失言?

周恩來一生滴水不漏,卻說錯了這句至為關鍵的話

話說回來,好多負面的事情,起因都是善意的。

溝通表達的目的,絕不是直抒胸臆、只顧自己痛快,把好事辦好才是王道。歷朝歷代的諫官,直言上書、指摘得失的人如過江之鯽,可真正能靈活進退、左右擺佈、虛與委蛇,克服重重阻力把事情做好、辦成的棟樑之才,卻少之又少。

周恩來的這次“失言”,沒有馬上引起什麼後果。在他主持下,國家縮減財政支出、壓縮基建經費,年度預算一律縮減 5%,及時調整了冒進勢頭,把國民經濟運行維護在合理區間。但事情並沒有結束,這件事或許已經深深印刻在毛主席心裡。

1957 年-1958 年的多次中央會議上,毛主席持續對“反冒進”提出嚴厲批評,說這樣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打掉了,“反冒進”是非馬克思主義的,離右派只剩了 50 米。

這種力度的話,放在誰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周恩來為“反冒進”親自寫了檢查。時任總理辦公室學習秘書的範若愚幫助整理,根據總理的原意,補充了一句“

我和毛主席風雨同舟……”,被總理看到後刪掉,改成“我是毛主席的學生” 。

一字一句,都是政治。作為後人看到這裡,不禁一聲長嘆。

聯想到後續的“趕英超美”、大躍進、反右傾鬥爭,毛主席在激進道路上越走越遠,很難說沒有前文那次頂撞在內的心理衝擊因素。周恩來的內心深處,是否對當初的那句話,懊惱不已?

周恩來一生滴水不漏,卻說錯了這句至為關鍵的話

今天的故事先講到這裡,很多敏感的東西沒法講,公周作為職場博主,也沒必要介入太多歷史紛爭。希望大家從歷史故事中,汲取成長營養,錘鍊個人修為,提高將來成長進步的續航能力,也就可以了。

總理是我心目中最會說話的人,講述他的這次“失言”,我並不想教給大傢什麼謹言慎行的泛泛道理。我更想說,人之為人,不是機器,不是聖人,沒有誰時時刻刻斟酌一字一句,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我們磨鍊溝通技巧、說話方法,不是為了吹捧領導、爭名逐利,而是為了把事情做好,為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減少阻力、凝聚助力。大家切莫捨本逐末,一味沉浸在對技巧的追求中,喪失應有的初心本意。

總理的“失言”,恰恰說明他不是逞口舌之快、工於心計的陰謀家,而是光明磊落、坦蕩無私的真君子。他聰明但有真性情,婉轉而不失原則,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這樣做人做事的水準,實在是古今罕有,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銘記。

至於總理為什麼明明站在了正確的立場上,卻不得不委曲求全?後面的文章我們會慢慢再講。(原創/公周)


學說話,不是學“話術”,而是學“人道”。全網獨家、頂尖私密內容,馬上特價加入公周獨家社群,重塑世界觀,刷新方法論!與近 1500 名草根精英共成長!

最鮮活深刻的案例,最刻骨銘心的教訓,最具價值的獨家攻略!全年無限次職場專屬諮詢指引,全網最頂尖情商、溝通、人際關係鍛造,鮮活案例、獨家解析,強力助推草根逆襲、裂變瘋長!進一步瞭解請錘擊:人生最殘酷的真相:你的極限只是別人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