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很顯然,體型比較大的空首布攜帶不是很方便,帶有銎的首布也比較笨重,後期,逐漸簡化為平首布,較適用於交易攜帶。

布幣頂端不再保留空銎,布首呈扁平狀,稱平首布。平首布是戰國時期魏、趙、韓、鄭、宋等中原諸侯國及東周王室流通的主要貨幣類型,北方燕國和南方楚國也曾鑄行少量平首布。

不同國家和地區,平首布的形態各有不同,趙國主要通行尖足布和圓足布,魏國主要通行橋襠布,南方楚國主要通行長布。方足布流通範圍最廣,燕韓趙魏齊魯宋衛秦都有鑄造,堪稱當時的國際流通貨幣。

平首布表面普遍鑄有錢文,內容分為記地、記重和記值三種,分別標記鑄造地點、布幣重量以及與其他貨幣的當值。

尖足布

聳肩、尖足、方襠,外形與聳肩尖足空首布有些近似,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傳承和演變痕跡。尖足布多見大、小二等,表示不同面值。面文有“茲氏半”、“大陰”、“榆次”等。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大陰”小型尖足布 戰國 趙

圓足布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戰國·趙 “藺”小型圓足布


圓首、圓足、圓肩、圓襠,面僅置文字,不加其它紋飾,背左右各有一道斜紋,上聚、下展,有的置有數字。面背皆有周郭。

發現的面文主要有“離石”和“藺”兩種,都是戰國時期趙國地名,今山西省尚保留這些地名。

圓足布中最為有名的就是三孔布,也堪稱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戰國·趙 “牟”背“十二朱”小型三孔布 嘉德拍品


橋足布(釿布)

橋足布,是平首布中最為厚重的,因其襠部如中國拱形古橋洞而得名,其面文大多有貨幣名稱之“釿”字,又有稱之為“釿布”。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戰國·魏 “安邑二釿”橋足布 嘉德拍品 極美

方足布

方足布,其首部、肩部、足部都呈方折,少數肩部略顯斜聳,方足布是平首布中發現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幣面文字大多為地名,如安陽、梁邑、長子等等,有的地名沿用至今。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戰國 小型方足布一組三枚含:“安陽”、“平陽”、“宅陽”


銳角布

銳角布平肩、方足,看似方足布,但其首部兩耳處有突出的兩個銳角,因形狀特異而得名。有大、小兩種等次,但並不像尖足布、圓足布那樣大、小等次有相同面文,

小者面文主要有“公”字與“垂“字兩種,通高50-52毫米,足外邊距31毫米,重9-10克。

大者面文主要有“涅金釿,通高69-70毫米,足外邊距41-43毫米,重18-19.5克。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戰國 “公”大型銳角布 嘉德拍品


殊布(長布)

殊布,首部、肩部、足部都呈方折,但幣身比較秀長,首部有一個圓孔,與北方常見的方足布完全不同,因幣面文字多讀作“殊布當釿”,人們就稱之為“殊布”,也有稱其為“長布”的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戰國楚國“殊布當釿”背“十貨”

連布

“連布”被認為兩枚布幣相連而成的畸形布幣。該幣面文一面為“四布”二字,另一面為“當釿”二字,兩枚連布可以充當一釿。連幣的出現,被認為當時鑄造匆忙,未及鏨開就流入市場。

四布當釿連布是正書和傳形一對(傳形是古錢幣收藏用語,簡單的解釋就是文字鏡像)

空首布的銎簡化後而逐漸演化成了平首布

嘉德拍品

普通的布幣根據背文品種和品相,價格從小几千到大幾萬不等。但其所處的複雜歷史時期環境給了收藏愛好者們增添了更多的求知趣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