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眾所周知,孩子很容易哭喊、害怕、發怒,並且很難控制自己的這些情緒,那我們有沒有辦法去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此篇內容我就來談一談。

首先要明白的是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敏感,這麼容易情緒化。

兒童出生時已經具有一定的情緒反應能力,如基本的哭叫、微笑,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發展出了初級的動物性情緒反應,如高興、害怕、生氣、厭惡、驚奇;接著發展出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情緒,如:移情、嫉妒、尷尬、自豪、羞愧、內疚等;

當前的事件、回憶、思考,甚至先前的情緒體驗都能引起孩子的情緒反應。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11個月大的男孩。實驗者讓小男孩玩白鼠,起初他一點也不害怕。後來,實驗者就在小孩玩白鼠的同時,敲打鋼棒,發出猛烈的響聲。幾次以後,小男孩只要一看到白鼠,即使沒有響聲伴隨,也表現出極度的害怕,不僅是害怕白鼠,還害怕與白鼠類似的物體,如狗、白兔、皮外套、棉花、羊毛等。由於這個實驗會給兒童的心靈帶來傷害,而受到人們的指責,但它也揭示了害怕的情緒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而習得。兒童的害怕不僅可以通過條件反射的建立而獲得,還可以通過新的條件反射的建立來加以克服。

假如一個人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中沒有某種特定的情緒表達方式,他就不會有那樣的體驗,或者體驗這種情緒的能力會受影響。

舉個例子,孤兒院孤兒的微笑發展比一般家庭撫養的嬰兒慢,長大後對周圍的人,包括朝夕相處的保育員和同伴,在感情表達和豐富性上也成問題,有的十分冷漠,有的則是表現過於“熱烈”,渴求別人的注意。這種感情上的扭曲發展可能與早期撫養方式有關,因為孤兒的情緒表現(如飢餓時的哭喊、舒服時的微笑)得不到周圍人的社會性反饋,久而久之,他們的感情之源漸漸乾枯了。而在家由父母撫養的兒童的感情表達常常能得到父母的強化(如嬰兒笑,母親就對孩子說話、抱孩子,使孩子笑得更多),情緒發展更快。儘管每個出生正常的兒童都具備發展感情的先天基礎,但由於生活處境不同,情感表達的方式、情感的豐富性和發展速度也不同。

兒童對情緒的識別大部分來自父母對情緒行為的語詞標誌。如當兒童發怒時,父母會說:“怎麼啦?發怒了?別這樣。”看到兒童笑得很歡,父母又會問:“什麼事讓你這麼高興?”這種情緒識別的能力隨著兒童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增強。他們通過小說主人公和影視角色的內心展示,可以學到更多標誌複雜情緒的詞,同時也促進了識別別人情緒能力的發展,豐富了自己情緒表達的能力。

絕大多數的情緒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而也可以通過學習來訓練兒童健康情緒的能力。如培養幽默感、學會自嘲(但不是小丑樣或自虐);高興、快樂時可與家人、親友共享,哀怨或氣憤時可以找朋友或專業人士傾吐,也可以通過文學、圖畫、音樂、創作、旅遊、運動來發洩,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昇華”;防止產生情緒絕緣(即拒絕和否認情緒上受到的傷害)和潛伏作用;學會從積極的、客觀的角度來認識事物和人;對於不良情緒要控制而不是壓抑,另外仍需有適當的情緒表現,只控制不適當的表現;並且尋找情緒衝動的源頭,只有這樣才能認清情緒的性質;最後要多增加愉悅的情緒體驗,培養抗壓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