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不是生活,比如四大名著等,真有网上热议的那些道理吗?

手心我心bxl版


首先要明确,小说不是消息,没有“真实性”这个特点。

但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跳脱出时代和作者本人的思想认识局限。

写作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其中作者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储备都占了很大的分量,会对小说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从小说欣赏的角度来说,尤其是古典小说欣赏,无论是坚持“知人论世”还是认为“作者已死”,都不免站在当下的时代对前人的思想进行评判,用今人的思考方法去衡量古人的行为,不免有失偏颇。

但可能“曲解”了古人的意思,这就一定不好吗?

我看未必。今日读文学作品,大都是在作品种读时代、读自己;无论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只要对时代和个人有正向价值影响,其存在就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

所以回到问题,从四大名著中思考有益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容,今人必定也会受益匪浅。


寻川文化工作室


凡是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四大名著的。但是,在众多中国古典小说中,为什么偏偏却是这四部小说能成经典呢?如果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四大名著其实就是人一生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生存、事业、家庭和精神。这也是人生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水浒传》:生存

人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梁山好汉分了三个阶层: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富贵阶层。

梁山大部分人都处于社会最底层,像李逵、武松这些人都是无产者游民;也有解宝、解珍等猎户;像开饭馆的“菜园子”张清、孙二娘夫妻,就是农民代表。这些人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各种行业,他们上梁山,就是为了生存。

中产阶层代表是晁盖、宋江等人,晁盖是当地的地主兼村委会会长(保正),而宋江则是一个县的“秘书长”(押司)。这些人本衣食无忧,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多金银,最后上了梁山。

富贵阶层则有大地主卢俊义、柴进,也有朝廷命官呼延灼、徐宁等,他们本是社会上层,最后也都被迫落草。

无论哪个阶层,首先都要面对生存的问题。如何生存?那就是追求金银,梁山好汉都有“重金钱”的价值观。读到这里,或许你会感到,这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没有差别。

所以,《水浒传》全书始终围绕“生存”二字而展开,好汉们要为“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的生活而奋斗。

在进入公司和体制前,年少的人所表现出的气质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朝气,和不受束缚的个性。中年人读《水浒》,总容易回忆起少年时代,不怕天不怕地,敢于进取的生活状态。生活最基础部分的可以概况成最简单的两个字:生存!

《三国演义》:事业

青年人进入了职场,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就会面对事业发展的问题。人,简单;事,简单;人事,却不简单。如何在复杂的竞争中存活下去,这就需要理念和谋略。《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智慧无处不在。

有的年轻人把《三国演义》看成“权谋学”,但是作为经典,它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义”,而不是“权”。《三国演义》所标榜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就是中国人信仰的“仁”和“义”。

权谋是可以有的,但一个人在职场上的立足之本,更重要的应该是“义”。有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暂时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却无法善终,所以曹操最后头疼而亡,落得一世骂名。

人生的成功,不只在于事业的成就,还在于是否合乎社会的正义。细品《三国》,我们可以领悟到如何处理好“权谋”与“道义”之间的关系。

《红楼梦》:家庭

虽然各界对《红楼梦》的解读很多,但贯穿这本书的一条暗线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家庭是人类的感情归宿。一个成年人,事业已经有所建树,如何经营好家庭,就是他的首要任务。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是小说的主线,但这是建立在贾家大家族的基础上的。尽管他们的爱情纯洁感人,可最后因家族联姻的需要,贾母和王熙凤只能让宝玉娶了宝钗。

对于人们来说,如何经营家庭才是最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幸福,更关系亲人的命运。一个人的成功,最后都归于其对家庭的价值上,我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奋斗就是为了家庭。

《红楼梦》就是通过描述贾家这个大家庭的荣衰,向我们展示了个人与家庭的命运怎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即便今天,我们也看重家庭的关系,还注重家族之间的往来。我们在追求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时候,往往是借助于家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

家庭是社会组织中的最基础单元,一部《红楼梦》,一部家庭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西游记》:精神

《西游记》看起来是部天马行空的神魔小说,然而它的背后却是对人生的思考。

孙悟空大闹天宫,其实就是一个人少年时期的反叛经历。后来,他跟着唐僧“求取真经,以济众生”,就是一个中年回归社会的过程。

取经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普渡众生;普渡众生,就是对人生的规划。取经,其实就是探索人生的过程。

奋斗了一辈子,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子女已经长大,不用再为现实而奋斗打拼,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会有个疑问:人最后的归宿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西游记》探索了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认定、人最后的精神归属问题。书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孙悟空的归宿其实就是世人的归宿。

对于生命来说,物质世界都是“四大皆空”。悟空,悟了人生的空,就可成佛。

一生经历种种的磨难,到生命终结的时刻,我们的肉体会消失,可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精神不灭。

所以,四大名著中的道理。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可以品,细品,细细品!


金兆鑫


举个例子来说吧:一名学生文采斐然,上高中时就有一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正是他所学的课本。教师讲得神采飞扬,知识拓展有理有据……正在声情并茂的讲解文章体现作者情感时,这名作者学生站起来,不好意思的说:“老师,当时我没想那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