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三天前,“美國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37.63美元,跌幅超過300%”的消息,刷爆各大媒體平臺。


5月交貨的美國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幾乎是自由落體,本以為0美元是底,結果出現了底中底,最終,油價收於每桶-37.63美元。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回顧戳:21創新工場原創視頻——投資中行原油寶,我虧得一無所有


中行“原油寶”穿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在各種討論和猜測下,對責任認定都無法脫離一個基本問題,即“原油寶”本質上究竟是什麼?適合什麼樣的投資者?由誰來監管?

1

原油寶: 是“產品”還是“服務”?


很多文章將“原油寶”表述為“銀行理財產品”,事實果真如此嗎?4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採訪瞭解銀行人士、投資者、法律界等相關人士的看法。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近期,中行“原油寶”穿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甘俊攝

根據中國銀行對該產品的介紹是,中行於2018年1月開辦“原油寶”產品,為境內個人客戶提供掛鉤境外原油期貨的交易服務,客戶自主決策。其中美國原油品種掛鉤CME的WTI的原油期貨首行合約。個人客戶辦理“原油寶”需提交100%保證金,不允許槓桿交易。


從中行的定位看,這是一款以“產品”的形式示人的“服務”。


多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在銀行體系的業務產品歸類中,“原油寶”應當屬於銀行的“居間代客業務”,並非理財產品。


一位城商行資管人士說,這跟理財產品沒有絲毫關係。


另一位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透露,為了規避監管,大行一般將這類產品歸到理財產品中。


居間代客業務對銀行而言,相當於一項“一本萬利”的業務,幾乎不承擔風險,只收取費用。一位銀行業人士稱,並不是每家銀行都可以從事這個業務。


多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確認,國內至多有5家大行可以開展此類紙原油業務。“這個需要監管批准,我們也想做,監管沒同意。”一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從這個角度看,一些市場人士認為,投資有風險,盈虧自負,投資者虧損是市場導致的,銀行作為代理下單的通道,不承擔責任。


但投資者對此並不認同。


2

不帶槓桿給人的“錯覺”

記者還採訪了多位工行、建行、中行紙原油產品的投資人,瞭解他們是如何認識和理解這類產品的。


其中大概有不同的兩類投資人。


高女士稱,看到銀行的宣傳,說這是針對“小白投資者”推出的投資原油的機會,就去嘗試購買,“整個操作過程非常簡單,不用開戶,直接在銀行APP上購買,就跟買理財一樣,做了個簡單的風險測評,我的結果是平衡型,可以買,而且沒有門檻。”高女士稱,以為買的就是銀行理財。


夏先生是一位資深投資人,在他看來,當初在銀行APP上購買這款產品,更像是直接買的商品,“我感覺倒不是買了有穩定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更像是投資商品,類似黃金、外匯,有漲有跌,會波動。”


“原油寶”的市場表現看,由於不帶槓桿,正常行情下,確實是一種有價格波動、但不會出現大幅虧損的投資形式


但此次極端行情下的負價格,讓這波投資者認清了此類投資的真實面貌:是一種期貨式交易,甚至會出現“穿倉”情形。


既然是一種類似期貨交易的投資行為,又怎會從銀行端口出現招徠了這麼多的“小白投資者”?真正的期貨交易需要滿足50萬的保證金門檻、10筆以上的仿真交易記錄等條件。


“不帶槓桿”可能給了銀行和廣大投資人一種錯覺。


但是,即使作為不帶槓桿的期貨投資,波動和風險也比股票投資大,因為股票即使在極端行情下,也不會出現負價格;期貨作為一種合約,則有可能出現各種離奇的價格。


針對眾多“小白投資者”的湧入,銀行這種幾乎沒有任何門檻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否妥當?


如此看來,銀行作為純粹代理商的定位站不住,原油寶的客戶並非真正期貨交易市場的參與者。


“銀行是在一個虛擬的交易所裡扮演了做市商的角色。”上述銀行資管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實際上是自己開了個虛擬交易所,按照投資協議來確定交易規則,投資者自主做交易決策。在實際運作中,他認為這個“虛擬交易所”的交易是公平的。


3

投資人如何理解“原油寶”


從市場概念和法律界定來看,如何理解“原油寶”這類產品的本質屬性?


在券商等專業金融機構看來,原油寶的業務實質上屬於掛鉤特定資產的衍生金融證券,投資者買到的是掛鉤特定油價合約的紙原油,並不是真正的原油合約,這種產品實質上是基於油價的收益風險進行了“再證券化”處理的一種操作,在券商被稱為收益憑證,屬於中國銀行發行的一種有價證券。


一位銀行業人士認為,監管最初是作為理財業務批准的,考慮到風險問題,沒有允許所有銀行開展,只允許幾家大行做。但正因如此,此類特殊批准的業務,監管細則也需跟上,比如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交易規則的設置等。

  

4

“原油寶”畫像:9成是小白投資者


據澎湃通過騰訊問卷做了網絡問卷調查,最終蒐集到120份回覆,試圖以此描繪出原油寶投資者的群像。


投資者主要分佈於東部沿海地區,涵蓋學生、銀行員工等。


從基本信息看,參與填寫問卷的投資者年齡最小為22歲,最大為53歲,30歲至39歲年齡段約49%,佔比最高,20歲至29歲投資者約佔據35%,40歲至49歲約佔12%,50歲以上則約佔4%。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老年人上網比例低,上述調查結果尚不能得出老年人佔比低的結論。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30歲至39歲年齡段佔比近一半。


地域分佈上,投資者主要分佈於東部沿海地區,前五大區域為廣東、北京、江蘇、福建和浙江,共佔據59%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投資者大多分佈於東部沿海地區。圖片來源:騰訊問卷


職業劃分上,投資者來自各行各業,有學生(2人)、企業員工、政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業者,也有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甚至有不少的銀行員工(4人)乃至中行員工(1人)。


92%投資者帶著抄底心態今年入場,超半數是今年3月才入手


在120份問卷調查中, 14%的人(17人)並未有過任何投資史,剩下86%的投資者接觸過期貨、基金、黃金白銀、股票、理財產品、房產等投資領域,但其中真正接觸過期貨的投資者只有6人,佔5%。


只有8%的投資者2019年或更早之前就已購買原油寶,92%的投資者今年才開始接觸,並且其中,今年3月入手原油寶的投資者佔55%,32%的人1個月都還未捂熱。


被問及如何得知原油寶產品,66%的投資者因為中國銀行官方公眾號、APP、以及網絡宣傳廣告,15%則是受到朋友、同事等人的推薦,還有11%左右受到中行工作人員的推薦。


在虧損情況上,本金保證金連同欠款一起,虧損在10萬元以內的投資者佔44%,10萬元至100萬元以內佔比45%,100萬元以上佔比11%。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投資者虧損狀況分佈


對於原油寶投入的資金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59%的投資者認為自身投入的資金佔比大,28%的投資者選擇中等比重,只有13%的投資者表示佔比較小。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投資者自測投入資金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的分佈。


目前,95%的投資者表示已經收到銀行催繳欠款的短信。表示不會繳納欠款的投資者佔97.5%,只有2.5%的投資者選擇會繳納,並且根據調查,已有個別投資者補足欠款。


但若中國銀行以影響徵信的方式催繳欠款,選擇會繳納的投資者則增加到31.9%,仍有68.1%的投資者選擇拒繳。


65%不知道原油寶與期貨合約掛鉤

中行官方介紹稱,原油寶是指中國銀行面向個人客戶發行的掛鉤境內外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易產品,按照報價參考對象不同,包括美國原油產品和英國原油產品。其中美國原油對應的基準標的為“WTI原油期貨合約”,英國原油對應的基準標的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並均以美元(USD)和人民幣(CNY)計價。


但根據調查中,對原油寶瞭解不深的人大有人在。77%的投資者表示此前知道“移倉”一詞,還有23%的投資者表示不知道。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知道“移倉”一詞的投資者佔比


而在是否知道原油寶與期貨合約掛鉤的問題上,選擇“不知道”的投資者增加至65%。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知道原油寶與期貨合約掛鉤的投資者分佈。


早在半個月前,芝加哥交易所CME集團就已修改交易規則,對市場進行了調整,並承認了負油價的可能性。對於這則消息,不知道的投資者增加至97%,僅有3%的投資者選擇“知道”。


原油寶深度調查:9成受害者是“小白”,本質上“不是銀行理財”!

除此之外,多位投資者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中行風險測評並不合規,有人是在銀行櫃檯做的測評,是在工作人員指導下,並非獨立完成,也有人在手機上籤協議的時候完成的,“也沒有說風險大沒法買“,“大致和別的銀行風險測評都差不多的評估問題,就是年齡,資產多少,投資幾年了,投資過啥,願意承擔多少虧損”。


面對穿倉事件,投資者對中行的控訴主要在於無風控、無風險提示、無追保強平並且無信息公開上,有投資人稱其“不負責任,翫忽職守,強盜行為,出現重大失誤卻推卸責任甩鍋百姓”。


在投資者訴求上,主要分為四種:首先,10人認虧損,但不認欠款;其次,12人接受按照20%的強平線退還;第三,51人要求按照4月20日晚22:00的交易價格結算;第四,42人要求退還本金、賠償全部損失。其中,4人同時接受兩種賠償方案,9人要求中行道歉。其餘還有人提出,希望中國銀行起訴芝交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