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新增青年創客平均29歲 “畢業即創業”並非主流

團貴州省委近日發佈的《貴州青年創業發展大數據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6-2020年,貴州新增的青年創業者平均年齡在29歲上下小幅變動,整體呈現年輕化傾向,但“畢業即創業”並非主流。

《報告》依託大數據對18-35歲之間的貴州青年創業現狀進行了梳理,從青年創業度、創業存活度、資本吸引力、科技創新度等6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描述貴州青年創業情況。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人才發展研究所所長王見敏從2008年開始關注青年創業。在他看來,“逐漸年輕化”是創業群體的最大變化。“早期創業者的年齡普遍集中在30歲以上,他們大多擁有少則5年、多則10年以上的行業經驗後才開始創業。而現在,青年創業成為一種潮流”。

《報告》執行團隊專家負責人張威介紹,執行團隊通過對雲上貴州共享平臺所蒐集的53萬條市場監管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發現,2016-2020年間貴州新增青年創業者的中位數年齡和平均年齡均在29歲左右,多數青年創業者更傾向在擁有一定社會閱歷和行業經驗後再嘗試創業。

“大數據呈現出來的這些特徵對我們有針對性地服務青年創業有一定的借鑑作用,也可以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團貴州省委副書記史麒麟說,團組織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青年人做好“職業規劃”工作,讓剛出校門的潛在創業者認識到創業並非一帆風順,避免“盲目創業”和“衝動創業”。同時,團組織還要做好面向青年群體的就業創業培訓,提高青年創業成功率。

王見敏發現,“畢業即創業”可能會因創業者社會積累不夠導致創業成功率降低,或迫於經濟壓力選擇短期化和低投入的創業項目,出現“急功近利”的情況。

《報告》提到,自2018年起,貴州新增青年企業數量超過新增非青年企業數,並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這表明青年創業正成為貴州創業者的主力軍。

王見敏認為,青年創業的優勢非常明顯。“年輕人思維活躍,身上有一股衝勁兒和闖勁兒,他們在技術創新、社會需求方面有一些新的理解。我們應該支持、引導他們開展創業活動”。

王見敏建議,青年開始創業前,需要做好包括經濟狀況、心理承受能力、需求分析等資源盤點,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控整個創業過程,避免盲目性的創業行為。

今年以來,貴州青年創業發展大數據指數在疫情後先跌後升。張威介紹,這反映出貴州青年的創新創業活動正在逐步恢復。王見敏認為,雖然疫情可能讓小型創業企業面臨社會需求的萎縮,但同時也讓電商和主播等互聯網創業更加火爆。

“疫情壓縮了人的社交距離,讓很多社交和交易行為轉到網上。對青年來說,互聯網創業的空間可能更大,從事互聯網創業的青年可能也會更多。”王見敏說。

他進一步解釋,當下的青年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相較其他年齡的創業者,他們對於互聯網的認知、理解有所不同。如果青年能夠抓準消費群體和消費產品,通過互聯網創業可能效果會更好。

《報告》在對創業群體性別行業分佈關聯進行分析時也發現,貴陽男性青年創業第一名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胡耀是貴州大學現代製造實驗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貴州一家數據服務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從2015年開始創業以來,利用大數據服務精準扶貧工作,成為胡耀的工作重心。

傳統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盲目就業和難就業情況。胡耀認為,農村勞動力缺乏職業技能和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是主要的制約因素。為此,他帶領團隊走遍貴州兩萬餘個自然村落,採集勞動力精準數據,並通過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就業創業的需求進行精準分析,實現了一對一、面對面、點對點地推薦就業崗位。

同時,胡耀及其團隊還通過數據調查結果全面瞭解群眾就業創業意願,並結合企業用工需求,開展技能培訓,通過大數據實現了對貧困人口就業的精準幫扶,截至目前,已累計服務200萬名貧困群眾。相關大數據服務精準扶貧的案例也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收錄,並作為明星案例推廣。

“未來,圍繞貴州的大數據戰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青年創業工作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能成為新興的增長點。”史麒麟介紹,近期,共青團貴州省委還啟動了“青數聚·大數據——貴州省青年創新創業服務行動計劃”,幫助青年解決在大數據創新創業中面臨的資金、場地、人員、職業規劃等困難和問題,搭建起青年互學互鑑、合作交流的平臺。

貴州是全國率先在省級層面開展青年大數據指數監測的省份。《報告》建議,依託“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打造青年友好型省份和青年友好型城市,引導更多的“黔雁”迴歸,幫助更多“貴漂”成為“貴定”,為貴州青年發展和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同時簡化青年企業註冊、報稅等環節,幫助青年創業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馬曉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