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化學與週期判定

中泰化學是週期股,但怎麼個週期組成,很難判定,因為它有兩個主營品種,都有周期屬性:1,PVC和氯鹼類;2,粘膠紗線和粘膠纖維。這兩個產品各自的週期沒有太大的關聯性,所以雖然是週期股,但週期很難判定(說的好像單個產品週期很好判定一樣。。。)。

我一直以為中泰化學的主要週期歸屬是PVC,因為主營收入和利潤貢獻都是PVC佔大頭,而且PVC一直是中泰的主力產品,是第一主力。粘膠紗線和粘膠纖維是2015年通過收購浙江富麗達的相關資產才正式加入的(富麗達也因此成為了中泰化學的重要股東),屬於第二主力。

但這是個錯誤的固有印象,實際上粘膠紗線和粘膠纖維這個業務才是決定中泰價值的關鍵。

因為PVC盈利表現穩定,而粘膠不穩定。PVC雖然經歷了週期起伏,但其業績就是賺多賺少的區別,賺少的時候也還是比較可觀的,不會少到離譜。而粘膠從2018年開始不光營收毛利單邊下跌,還可以差到虧損。

所以關於中泰化學,最開始的PVC業務價值保底的邏輯就不成立了,(比如PVC氯鹼業務可以值150億,其他都算白送,那中泰也至少值150億),不好意思,其他的現在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倒貼,所以中泰的價值不是看你的PVC值多少錢,而是看你到底要倒貼多少錢,剩下的才是你的價值。豬隊友決定了中泰的價值。所以,且慢笑話PVC同行鴻達興業的失敗舉牌,人家看PVC其實還是很準的,只是人家真的不懂粘膠纖維,就這樣栽了,還栽得極其慘烈。

目前國內粘膠纖維產業,存在下游需求不足,產能嚴重過剩的巨大壓力。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粘膠短纖產量從2011年的149萬噸增長至360萬噸,複合增長率達13.4%,而2018年就增長了4.3%。但從下游布和紗的產量來看,近年來增速下滑明顯。為嚴格控制新建粘膠短纖維項目,對淘汰落後產能,2017年工信部還發布《粘膠纖維行業規範條件》和《粘膠纖維行業規範條件公告管理暫行辦法》

從行業格局來看,雖然粘膠纖維近期復甦比較明顯,但供需失衡決定了長期依然不樂觀,同時,隨著國外二次疫情的發展,經濟需求不振,PVC的復甦難以為繼幾乎也成為必然。兩個週期的疊加,幾乎可以確定相當長時間裡依然還是負面的。看上去除了等死和跳車外也沒有別的選擇了。

也不盡然。

週期股有一個勝率極高的買法,在全行業虧損的時候無腦買入行業龍頭,然後等待。

只要足夠耐心,這幾乎是一個必勝的策略,比各種精細的分析更管用。

看上去這像是一個玄學策略,但其實是有明確邏輯的。只要不是永久性沒落的行業,週期行業在行業虧損的時候會自然觸底,週期行業之所以形成周期,根本原因是行業會自我修復,全行業虧損的根源是供應大大超過了需求,當全行業虧損發生,必然大量產能被迫退出,最終先進產能淘汰落後產能,使行業迴歸均衡,在這個過程中淘汰產能的過度修正和一系列連鎖反應,還會使供需出現一定的逆轉,觸發景氣高位。最終活下來的,必然是真正的龍頭,最先復甦的,也必然是真正的龍頭。從理論角度和實踐角度,這個模型都已被證明,只是時間週期甚長,市場的參與者未必都有相關的記憶和足夠的認知。對週期股,不要假設市場參與者都很懂,如果真的都很懂,週期股壓根就不可能出現如此劇烈的股價波動,因為時間拉到足夠長,公司這幾年賺大錢,那幾年虧小錢,最終的盈利總和都是差不多的,即使不同年份貼現算出來的現值之和會有不同,也是小範圍的,遠沒有股價所表現出的那種差距。

中泰化學是PVC的絕對龍頭,粘膠纖維也是行業前列的龍頭,都屬於先進產能。兩個領域都是龍頭,那麼週期復甦和價值迴歸就是必然的事情(只要不倒閉,不崩盤,其國企背景可以確保這個)週期股的業績按計算器沒用,沒人按得準,我們只需要知道它現在開始虧損了,那麼就是可以買的時候。這是一個大級別正確的選擇。

至於什麼時候買更好,什麼價格買更妙,這是一個小級別的選擇,這個其實是市場群體共同決定的,也是沒法按計算器的。我們只需要知道,一定會有一部分資金不會等到真正反轉就開始買,股價也因此一定會先於基本面翻轉。不要過於追求小級別的正確而錯失大級別的正確,也是週期股的一個交易策略。當然,前提是你等得起,夠堅定,因為完全有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你買入後套了兩年,然後股價硬是等到你割了之後再正式啟動(相信大家都體驗過類似的經歷)

一個有用的結論:要在週期股賺錢,遠比你想象中最難的更難,也可以比你想象中最簡單的更簡單。

這個結論成立的兩個前提:首先你還是得有足夠的經驗,基本的判斷力,和長時間持股的信仰。其次,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所以你要有足夠的經驗和基本的判斷力,來對沖長時間持股的信仰可能帶來的殺傷力。持股信仰從來都不是來自無腦,而是由經驗和判斷力加持的理性的信仰。只有這樣,長線贏到的才是真正不會在未來虧回去的錢,而不是運氣帶給你的自信和在未來虧錢的潛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