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暴的"項羽與"寬厚的"劉邦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殘暴的”項羽

項羽殘暴,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其突出表現在"屠"、"坑"或"烹"上。如項梁"使羽與沛公別攻城陽,屠之";如"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等等,這些記載除了反映項羽急躁火爆的個性外,也反映這些事件大部分屬於軍事報復的性質,而且主要是對"外人"。

項羽作為楚國的舊貴族,他繼承了一種先秦時期的貴族文化的基因。在先秦時期,國家是一種家國合一式的氏族國家,人群區分由親至疏,信任範圍很窄。當時不僅講求"夷夏之辨",而且還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必須"刑以伐之,外用甲兵"。項羽這種殘忍對待他國百姓之舉,或可視為一種"返祖"現象。

項羽這種殘忍對待他國百姓之舉,或可視為一種"返祖"現象!

其實項羽在後期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的統治理念,力求以理性之光來克服自身遺存的原始基因。如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項羽領軍攻打外黃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外黃縣的百姓抵抗了數天後才開城投降。項羽因為攻城不順,就要下令屠城,此時有一個十三歲的小孩對他說:"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所歸心哉!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彭越之前強行攻佔了外黃縣,而外黃縣的百姓又因為恐懼才投降了彭越,這是為了保全性命等待大王您光復失地啊。如今大王您光復了失地,又要追究投降的責任,還要坑殺全城百姓,那麼百姓又怎麼會有歸順之心呢!恐怕自此地以東的十餘座城池都會因為恐懼而誓死不降了。"這個小孩講清了利害關係後,項羽便下令赦免了外黃縣的所有官吏百姓。史載"羽然其言,乃赦外黃當坑者。"

項羽在後期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的統治理念!

項羽還有其仁愛的一面,那就是對待"自家人"。項羽出身於將門世家,其祖父項燕乃是楚國大將,史載"(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項羽明顯也繼承了其祖父愛護士卒的傳統。《漢書·英布傳》曾記載道:"項王伐齊,身負版築,以為士卒先。"版築是古代修築土牆的兩種工具(一名版、一名築),因為打仗要往往需要修築圍牆工事,所以普通士卒都需要隨身攜帶這兩種工具,而身為主帥的項羽竟然也隨身帶著這樣的工具,由此或也可窺見項羽軍無往不利的原因。

項羽愛護士卒還體現在關懷普通士兵的生活上。昔日項羽誅殺宋義,雖然主要原因是因為兩人在軍事策略上的分歧,但項羽卻是以宋義"不恤士卒而徇私"的理由發動兵變的。當時天氣寒冷又天降大雨,楚軍士卒又凍又餓,項羽斥責宋義說:"今歲饑民貧,卒食半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也。"項羽以這個理由發動兵變贏取了楚軍底層士兵的支持,最終項羽得以兵不血刃地誅殺宋義、重掌軍權。

項羽對待“自家人”很仁愛,對普通士卒也很關心!

二、“寬厚的”劉邦

劉邦在當時人眼中,是個寬厚仁慈的長者,但這其中多是矯飾做作的成分。例如劉邦本來極度貪酒好色,昔日進入咸陽的秦王宮後,劉邦就很想享受一下。親信樊噲勸諫不要沉迷酒色,劉邦根本不聽,而後張良再勸諫,他才不情願地離開咸陽,駐紮在霸上。後來劉邦趁著項羽遠在齊地平叛時,趁虛而入地攻克了彭城後,劉邦就在彭城"收其寶貨美人,日置酒高會",來了個本性大暴露。

劉邦如果真的是寬厚長者的話,那麼他應該會非常愛護自己的親人吧?但是實際上,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戰敗之後,遭受到項羽的猛烈追擊,劉邦狼狽西逃,以至於三番兩次地將親生兒女推下馬車以便自己逃命。幸得車伕夏侯嬰捨命救援,這才保住了這一對幼兒,即後來的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盈。史載"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夏侯嬰)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劉邦當年逃命的時候,曾三番兩次地將親生兒女推下車!

劉邦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女十分心狠手辣,對自己的父親也好不到哪裡去。當初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敖倉一帶對峙時,項羽揚言要烹殺劉邦之父劉太公,劉邦聽說後漠不關心,只是淡淡地說道:"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劉邦不是不瞭解項羽吃軟不吃硬的性格,他這番說辭明顯是在火上澆油。如若不是項伯的勸阻,項羽盛怒之下必然會烹殺劉太公,而劉太公也必然會因此喪命。劉邦連父親、兒女這類至親都無所愛護,更何況他人呢!

劉邦連父親、兒女這類至親都無所愛護,更何況他人呢!

另外,劉邦究竟是"仁愛"還是"自愛",這在關鍵時刻才能顯現出來。漢四年五月(公元前203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城中難以脫身。為了實施金蟬脫殼之計,劉邦集合了滎陽城中的兩千多名婦女,讓她們穿上漢軍衣服冒充漢軍連夜從東門出城。

當時的楚軍以為漢軍要連夜逃跑,於是趕忙去追,結果劉邦帶領數十騎兵從西門出城。同時劉邦還讓漢將紀信假扮自己留守滎陽。結果是劉邦順利逃生,而紀信則被項羽燒死,那兩千弱女子也隨之凋零殆盡。

為了逃命,劉邦集合滎陽城中兩千多名婦女,並讓她們冒充漢軍以迷惑楚軍!

劉邦統一天下後,曾經得意洋洋地要大臣們評論自己奪取天下的原因。王陵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陛下您傲慢、好侮辱人,而項羽仁慈、愛護人。但是陛下您每次讓人攻城略地後,都會大加賞賜,這是與天下人同利。項羽嫉賢妒能,殘害有功勞的人,懷疑賢能的人,部下立有軍功後也沒有賞賜,他就是因為這才失去了天下。"

劉邦傲慢,好侮辱人,但就是捨得賞賜部將!

對於項羽的的為人,韓信也有類似的分析。其中也談到項羽"見人恭謹,言語姁姁(姁姁是指和顏悅色的樣子),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飲",這大概就是王陵所說的"仁而愛人"。

但他也批評項羽對於立功的將士吝於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意思是刻好的印信拿在手中玩弄卻捨不得賜予功臣。

韓信說項羽為人恭敬,寬厚待人,但就是不捨得封賞部將!

陳平也曾說過:"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賞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嫚而少禮,士之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頓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這段話的意思是"項羽為人謙恭有禮,所以具有清廉節操、喜歡禮儀的士人多歸附他。到了論功行賞、授爵封邑時,項羽卻又吝嗇這些爵邑,所以士人又因此而不願歸附他。如今大王傲慢又缺乏禮儀,具有清廉節操的士人大多不願歸附;但是大王捨得給人爵位、食邑,那些圓滑沒有骨氣、好利無恥之徒就會多歸附漢王了。"

陳平也說劉邦傲慢又缺乏禮儀,但卻捨得給人爵位、食邑!

結語

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項羽出身於貴族世家,身上帶有深深的貴族烙印。他精英意識濃厚,從心眼裡瞧不起那些雞鳴狗盜之徒,認為他們不配有高貴的稱號和爵邑。於是"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這是他道德自律精神的延伸,是他的執著於禮法而不苟且的表現,也是他狹隘而不能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面。

而劉邦則不同。他本以"匹夫起事",深諳時代精神的演變,最擅長韓非所提倡"主賣官爵,臣賣智力"的利益交易之道,這裡就沒有道德自律的空間,需要的僅僅是譁眾取寵的矯飾手段。就像推薦陳平於劉邦的魏無知所言:"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無益於勝敗之道,陛下何暇用之乎?今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耳,盜嫂受金又安足疑乎?"

極端的實用理性,人與人之間既不需要道德設限,也不需要受制感情,只是急功近利的互為利用。因為以君主為主導的新時代,"互為利用"才是君臣之際的契合點,故從劉邦之後,君主有所用即高官厚祿錦衣美食,有所不用即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狡兔盡走狗烹"的戲劇不斷上演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