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得”之苦解脱之道

佛祖释迦牟尼说世间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

不知你是否发现,我们千方百计地求索一切,而得不到时,便捶胸顿足、悲泣万分,我们误以为是欲望让我们心生痛苦,却不知是因为想求而求不得。我们花费时间、精力、人脉,甚至不惜用他人的生命来换取你“理应”得到的一切,而这种“非正常“的心智状态,便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

关于“功能失调”有很多种解释,印度教中,它被认为是一种集体心智的疾病,并称之为“幻相之幕”,幻相指的是这个虚幻的世界,一切亦是虚无,所有资源大家都是共享的,但偏要有人想把它变成私有资产,并认为这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马哈希尊者曾指出:我们的心智(mind)就是幻相(maya)。“心智”是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我们的行为。为什么心智是幻相呢?因为人类并不知道“心智”是宇宙赋予人类的,我们只不过是宇宙的载体,在替宇宙表达而已,当人类看不清这一切的时候,便是幻相。

什么事情是真正有意义的?如耶稣在《圣经·新约》中所描述的,人类活得不够艺术,盲目地过着每一天,但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与其探求外面的世界,不如向内观,而不是像狙击手无法瞄准目标。如若如此,我们真的就“错失了人类存在的要义”,也就是耶稣所说的“犯罪“。佛陀把它定义为“度卡”,就是悲惨,也可理解为:受苦、不满足,而无论我们处于哪种情境,迟早会遭遇“度卡”。

当这种“失调”一再影响人的心智发展到疯狂地步时,人类的举动变得不可救药,比如疯狂的购物,当上海首家Costco开业时,曾因人多而歇业。看看欧洲的奢侈品店里,到处挤满了国人。比如当今盛行的医疗美容,为了让更多人欣赏这幅皮囊,我们不惜重金忍着巨痛追求所谓不老的容颜,不知不觉中,我们对抚平皱纹的玻尿酸与肉毒杆菌上瘾,看不到它们对我们的伤害。与此同时,我们嘲笑着那些吸食大麻、海洛因之人,却不知我和他并无区隔。不同的是他们清楚毒品对身体的伤害,甚至会失去生命,可他们宁可死去,也不愿活在这个虚伪的世界。我们呢,却戴着一幅面具,假装自己活得真实,假装自己爱惜生命,却看不见体内的那个欲望黑洞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假借各种名义弥补着这个黑洞,却发现怎么也填不满。

因为这个黑洞来自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来自于你内心的空虚。

当我们不停地往嘴里塞着食物,在味觉获得满足的同时,那种饱腹之感让我们觉得安全,仿佛回到妈妈的怀抱。当我们不停把物品放入购物车,想象着享受时的愉悦,全然忘记了银行卡上的数字。当我们买下那件昂贵的衣服时,想象着他人的羡慕之情,不会记起信用卡已经超支。当我们沉浸在游戏里时,虚拟世界里的成就感战胜了现实,让我们遗忘了尘世间的挫败与不安,在那个世界里,我们是盖世无双的英雄,是烈火中的圣女,是被无数粉丝拥簇着的不可一世的巨星。

叔本华曾说过: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暴露出他们这种内在的空虚。

而这种空虚让一部分人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于是开始了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流沙淤积,河道堵塞。为了满足口欲,我们过量捕杀海洋动物,使原先大量存在的鲸鱼、海牛、海象等动物变得稀少或已灭绝,而这些行为的背后,使得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忽略了人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导致1000万丧生,历史上所有的战争都是被人类的恐惧 、贪婪和权力欲望所驱动,而这种惨无人道、具有毁灭性的残酷行径还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着。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中讲到的人机大战,不远的一天一定会重现,如同九年前的灾难片《传染病》已经在武汉上演是一样的。

我们的体内都有空虚,很多人试图用外界的物质填充这种空虚。成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看到,哪些是正常的需求,哪些是空虚的表达,如果得不到会让我们心生痛苦,通常来讲,那便是成瘾。假如有人喜欢奢侈品,最近看到新出了一款限量版的爱马仕,可暂时买不到,那种等待的痛苦备受煎熬,这种感觉便是瘾。

当然,我们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人生更加饱满与鲜活,如果质量高只是体现在物质的享受上、科技的便利上,个人认为不够高级,有一种高级是享受当下,并感受当下的力量。不管此刻在从事着偶尔不开心的工作或是与观点不合的同事交流,还是书写或讲课,都能够让自己沉浸在其中,并与之产生强烈的链接。

佛祖曾说过,你们应该找到自己心中的明灯,引导自己,在心中找到光亮。当我们找到那盏明灯,便会自带光芒,产生能量,而那时,我们不再向外求索,因为一切都在我们的体内。如耶稣所说:力量与真相不在外面,而在你的里面。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生命的意识和地球的生命本是合一的,是相连的,我们既然同属于一个生命体,相煎何太急,一旦我们看到了这个本质,便会对自己、对他人、对大自然,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