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文章選自公眾號利維坦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 MOSHI MOSHI NIPPON

利維坦按:

可以說,從“卡哇伊”到“萌經濟”,日本已經通過幾十年的時間將自身塑造成了“可愛”的代表,也向全世界成功輸出了這種文化形象——你當然可以將其理解為人類童心未泯的某種象徵,或者也可以把它當作現今日本年輕人(何止日本)不願長大、逃避現實的救命法寶,不論怎樣,看看身邊的日常,從語言到文化產品,大批年輕人已經圈定了這輪文化殖民的版圖,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每個人的答案想必不會相同。

在一個男權化的社會中,“Kawaii”自然也是被建構出的產物,或者說,是某種社會心理的預期——和我們古人說的“女為悅己者容”類似——只有當女性真正意識到自身獨立時,這個“Kawaii”才會消弭其負面含義吧?

ラブ・ドラマティック鈴木雅之 - Love Dramatic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歌單陸續更新中

在蝦米、網易雲、QQ音樂上搜索

【利維坦歌單】即可獲取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萌經濟(Kawaii Economy)每年為日本帶來無法計量的巨大經濟利益,但是這種萌文化(Kawaii Culture)是否已經迫使日本女性陷入了一個註定失敗的困局中呢?注:圖為秋葉原的廣告,而廣告內容是跨媒體少女樂團企劃《夢想協奏曲!》(BanG Dream! バンドリ!)中的Roselia樂隊鍵盤手白金燐子的角色形象。 © Shutterstock

在日本到處都充斥著萌文化,對於很多人來說,日本就是“Kawaii”(可愛い, かわいい)的同義詞。任何人一旦試探性地接觸日本文化,哪怕只是淺嘗輒止,也會不可避免地被萌文化極富經濟價值的汪洋大海包圍。凱蒂貓(Hello Kitty)在日本通常被稱為“凱蒂醬”(キティちゃん),這個角色也是日本萌文化輸出到美國的最知名的案例之一。

想要解構這種“Kawaii”並不難,它包含了大量彩色粉筆的顏色與柔和的設計特徵——筆者認為還包括過度使用的粉色。動物、嬰兒、無生命的物體都可以統統變化為具備擬人特徵的商品。

大公司、火車站、城市,甚至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都有各自可愛又極具親和力的吉祥物。流行動漫中的形象往往是將原本的客體經過一番小巧萌化(ちび)修飾而得到的,通常是以不成比例的大頭、大眼睛、小巧身體來進行人物繪畫,而這種萌化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把任何形象都縮小變成孩子。當然了,小孩子總是很可愛的。總之,萌文化在日本隨處可見,哪怕是在它最不可能出現的場合,你也能找到它。

不過日本女性文化的方方面面才是萌文化最常見的地方,而且所謂的“Kawaii”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AKB48”這樣的大型偶像團體,究其根源,她們的可愛來自於青春的活力。而作為原宿街頭文化偶像、流行音樂人的凱莉葩繆葩繆(きゃりーぱみゅぱみゅ)則向世界揭開了萌文化略顯怪異的另外一面,她於2011年引發病毒傳播的單曲“Ponponpon”中充滿了另外的一種萌。

除此以外,那些綜藝節目上的女主持人總是以尖銳的嗓音說話,一邊打趣一邊安撫著男主持與男嘉賓,她們無一例外都在展現著可愛又略帶害羞的快樂形象。

自從這支古怪的單曲“Ponponpon”一炮而紅之後,凱莉葩繆葩繆已經成了其他國家年輕人迷戀萌文化的又一巨大推動力——誰能想得到眼球也是可愛的呢? © ヴォ[Võ]ツーン [Stony] / YouTube

雖然萌文化表面上活潑快樂,但這種文化現象掩蓋了一個深層次話題:當一個社會將女性描述為比男性更幼稚、更弱小的群體,日本女性是如何被看待的,又是如何被對待的呢?

尋找“Kawaii”的根源

從詞源角度講,“Kawaii”的詞源也許已經足夠解釋這個詞在今天的用法與意義。“可愛い”是從“顔映し”衍生而來的,後者的意思是“臉紅”,即某人因為尷尬或害羞的臉紅。而這個詞的發音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Kawaii”,如今“害羞”的意思只是該詞語眾多意義中的一個罷了。

與“Kawaii”含義相近的表達最早出現於《源氏物語》(源氏物語)中,但是直到上世紀70年代萌文化才真正迎來了井噴式的爆發。1974年,幾乎全世界都在一夜之間認識了凱蒂貓這個形象。不久後當自動鉛筆出現在貨架上時,日本女生們開始流行書寫圓滾滾的字體,並且在周圍加上一些塗鴉,為手寫字體添加更多的女性特徵。雖然最早的發端僅限於青春期女生群體內,但是萌文化很快就對各個年齡層、各個社會經濟階層的男人、女人伸出了它閃閃發亮的粉色觸手。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一位愛好硬筆書法的日本Twitter用戶“月影に紛れる隠者”上傳的兩份截然不同的作品。 © @wiggin_YHWH / Twitter

對於“Kawaii”最基本的定義是可愛的、討人喜歡的,以及有吸引力的。當然,還有一些潛在的含義比如孩童般的、天真無邪的、小巧的,以及寶貴的。

通常情況下,一個詞的文化意義比其字面含義更能解釋該詞語帶來的社會影響。對此,來自駒澤女子大學(駒澤女子大學)的石田香織(石田 かおり)曾經在文章中寫道:

在“Kawaii”一詞的發展歷史中,“軟弱”(弱さ)、“短暫”(儚さ)和“脆弱”(脆さ)的含義被添加到這個詞語中了。因此“Kawaii”一詞中存在著一種願望,渴望著繼續珍惜並保護這樣的性格特徵——日本當代的女性氣質就是該內含的一種表現形式。

社會普遍認為女性無論是在體能方面還是在情緒控制力方面都比男性弱,由於人們長期以來都在不斷加深對女性脆弱一面的印象,人們也就發展出一種希望保護女性的、出於愛意的願望。然而同樣作為女性氣質,那些生理、心理更成熟的母親則被排除在萌文化以外。

經過觀察我們發現,就連萌文化本身也存在邊界。一旦某個女性的年齡變得顯而易見,她就不會被稱為是可愛的,好像她突然就被排擠出了“Kawaii”的世界,好像她突然就變得過於現實,以至於那個充滿了魔力色彩的“Kawaii”世界再也容不下這位女性了。事實上,隨著一個人年齡增大,隨著肩負的責任(包括為社會做貢獻的責任)變多,幼稚本該為成長讓路。但是日本仍然依靠萌文化支撐其出口增長,而萌文化的主要模特又恰恰是那些女性國民。

區分“Kawaii”與“Burikko”

即使在日本,人們也認為有些行為是過分可愛的。那些過分沉醉在嬰幼兒用語、尖銳嗓音中的女孩,往往被稱為裝可愛的女孩(ぶりっ子)。上世紀80年代,喜劇演員山田邦子的表演曾經讓“Burikko”成為一種潮流。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音樂人以“Burikko”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人設賣點,比如這位藝名為“戀愛蘋果”(戀汐りんご)的音樂人。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該藝人所在女子偶像團體官網上的個人簡介,經谷歌翻譯功能翻譯為中文。 © BAND JA NAIMON!

筆者曾經看過一段她參加綜藝節目的視頻,嘉賓不停地稱讚她很“Kawaii”,而她本人說話時的語調過於尖銳,逼得我不得不把音量調低。在講話時,她每次用到日語動詞詞幹“ます”(羅馬音:masu)的時候,都要故意說成“まる”(羅馬音:maru),而這個詞的意思則是圓。

這確實太過分可愛了,特別是當我們考慮到在日本少女中流行的兩種書寫方法分別被稱為“丸い字”(羅馬音marui-ji)和“ぶりっ子字”(羅馬音:burikko-ji),前者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圓圓的字體”。筆者認為這其中的關聯性絕不是巧合。

女藝人戀愛蘋果在綜藝節目上所展現的完全“Burikko”的一面。至於這樣的風格是“Kawaii”,還是在黑板上磨爪子,這就見仁見智了。 © 絵理凜 / YouTube

所謂的“Burikko”也可以被用於人身攻擊。相比那些公認可愛而有魅力的女孩子,如果有其他女性越過了某條界限,言行或其它表現都明顯地是在東施效顰,那麼這樣的女性就會被人們孤立並奚落。而那條界限到底在哪裡,或者更重要的是,那條界限到底應該由誰來劃定呢?什麼情況下才算是過分的“Kawaii”呢?

戴上“Kawaii”的眼鏡審視女性

在過去很多年間,日本社會一直在以“Kawaii”之名消費女性、貶低女性。2018年我們曾經報道過一個有趣的事件,油管網(YouTube)上的虛擬偶像“絆愛”(キズナアイ)曾經被專門用於吸引女性觀眾,並引導她們關注日本廣播協會(NHK)播出的諾貝爾得主系列視頻節目。當時很多女性都認為這種使用“Kawaii”虛擬偶像強行引流的方式令人厭惡,她們還指出這不僅是性別歧視,而且讓觀者感到尷尬。

(medium.com/@unseenjapan/why-a-virtual-youtuber-has-some-japanese-women-railing-against-anime-culture-8acb52bc9c15)

但類似的事情並沒有因此而停止,2019年3月,日本自衛隊(自衛隊)因為在徵兵廣告中使用身穿不雅超短裙的女性動畫形象而遭到批評。“Kawaii”與服兵役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這種廣告的目標受眾真的是面向男性與女性嗎?還是隻面向男性受眾呢?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 the japan times

一些針對萌文化的批評家指出,鑑於目前的萌經濟營銷策略以及相應的“女性化”形象濫用,日本事實上是在自降身份。也有人指出“Kawaii”正在讓人們對所有不屬於“Kawaii”範疇的事物失去興趣。對此,來自尚絅學院大學的學者相澤瑪麗(會澤 まりえ)與大野實(大野 実)指出,“Kawaii”的作用就像是在現實與夢幻之間築起一道牆,它同樣還隔開了成熟與童心、無知與事實。兩位學者還指出:

當代年輕人只醉心於幻想的世界或其它虛構世界,比如“Kawaii”的商品、“Kawaii”的漫畫與動畫,然而這就帶來了一個令人並不希望看到的後果,即蟄居人士(引きこもり)與寄生蟲單身人士(Parasite Singles)人群不斷逃避現實生活。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數不斷激增的無獨立能力青年人群正在演變成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可以確定地說,年輕人對於當今時政、國際事務不僅是毫無興趣且冷漠的,更是無知的。

舉例來說,當一個女子學院中幾名女生的日常對話可以建立在“不會吧”、“真的嗎”、“好可愛”這三個短語之上,那麼這樣的對話就可以毫無意義地繼續下去,這些女生也會被肯定為是“Kawaii”的。

我們有理由擔心“Kawaii”正在成為一種社會障礙,它正在阻礙女性獲得知識、常識,或者建立成年人的社會身份。

這種“Kawaii”的有色眼鏡不僅限制著日本女性,在2017年,當電影《神奇女俠》(Wonder Woman)於日本上映時,神奇女俠的粉絲對預告片中尖嗓子又故作嬌媚的女聲旁白大為不滿。他們也的確有理由表達不滿,因為神奇女俠畢竟是女性獨立、自主、自強的標誌性人物,然而這些特性在下面這段預告片中都被抹除了。

《神奇女俠》在日本院線上映前的預告片之一。結尾處所謂的“天然系”(天然ボケ)讓短片最終聚焦於神奇女俠對男性世界與世俗生活缺乏基本的認知。好吧,也許沒人在乎這個細節。畢竟這並不會讓神奇女俠變得更弱。 © ワーナー ブラザース 公式チャンネル / YouTube

至於為什麼要給神奇女俠配上這樣的旁白,難道是因為她太強悍了?所以必須給她添上一層“Kawaii”濾鏡才能矮化她的偉岸形象嗎?真的要把這個英雄形象拉低,變成人們通常熟知的“Kawaii”模特才行嗎?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短片恰恰揭露了那些日本大公司到底是如何看待女性客戶與女性受眾的。

合併“Kawaii”的雙重標準

在日本社會中融入大多數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為了融入社會,一些女性會迫於社會壓力而不得不成為萌文化的一員。

這一點在偶像團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女藝人不得不受制於極其苛刻的行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維持自身可愛而富有稚氣的人設特徵。然而,當這些天使般的女藝人遭受威脅或者性侵犯時,她們反而要迫於壓力公開道歉,因為她們在公眾面前的吸引力因此受到了極大破壞——正如偶像團體“NGT48”成員山口真帆於2019年1月遭遇性侵後公開道歉。

日本女性還能卡哇伊起來嗎?

在2019年1月10日舉行的“NGT48 3週年紀念”公演上,山口真帆本人站在舞臺上對造成騷動的被性侵一事謝罪。“NGT48”負責人讓受害者謝罪的態度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媒體的批判。© Unseen Japan

那些不被包含在“Kawaii”語境及範疇以內的女性同樣需要被嚴肅而認真地對待,由於她們所在的這個社會對“Kawaii”的女性過度迷戀,這些“圈外”女性也因此遭遇到層層障礙。

一篇論述萌經濟市場價值縮減的文章指出,如果職場中的女性(即“OL”)希望在事業上攀登高峰,她們必須得到認可,即可以被視為與男性同事具備同等能力的人才——這意味著這些職場女性必須主動放棄自身孩子氣的特徵,也必須拒絕使用那些展現“Kawaii”特點的商品。

然而當日本社會中的女性希望得到認真的對待時,男性往往會因此責罵她們,或者繼續將她們視為社會地位更低的群體。如此說來,如果女性註定要不斷地被一種“Kawaii”的標準評判自身價值(而且這種標準還是男性極力讚美的),這些女性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在職場上有所建樹呢?

當然,反過來說也有很多女性選擇完全擁抱萌文化,無論這意味著改變自己的外表、言行、職業還是愛好,她們都可以從萌文化中獲得自身力量,找到自身意義。面對這些利用萌文化完成自立、自主的女性貶低萌文化,也許這並不公平。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女性顛覆了男權社會的某種刻板印象與預期,我們就應該為此歡呼。

老實說,“Kawaii”並不會在不久的將來淡出我們的視線(筆者的社交軟件上每天都會收到全新而陌生的“Kawaii”吉祥物推送),特別是當萌經濟繼續為日本帶來數以萬億日元計的經濟利益,萌文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註定將深深紮根於日本,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社會意義上都造成極大慣性。如果有哪些日本女性除了可愛、害羞、討人喜愛又富有童心以外還具備更豐富的人格,那麼對於她們來說未來要面臨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

而對於日本這一個國家而言,它也需要學著成熟起來,不再把自己的女性國民視為可愛的商品,瞭解到她們並不是存在於二維世界中眼睛巨大的紙片人——要知道,女性的內涵比“Kawaii”可豐富太多了。

文/Alyssa Pearl Fusek

譯/本棲高中野外活動社

校對/音乃木坂學院μ's

原文/blog.usejournal.com/not-so-kawaii-how-japans-culture-of-cute-traps-japanese-women-f63e3ec6f82a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本棲高中野外活動社&音乃木坂學院μ's在利維坦發佈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