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从《我与地坛》到《命若琴弦》生命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李小龙曾说:

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

作为哲学系毕业生的这句总结,它在哲学意义上无懈可击。

对于部分人的一生,和另一部分人的前半生而言,并不会涉及这样一个问题的求证,生下来活下去,是如此自然的事情。

可当我们遭遇了,便无可救药的需要一个出口。

史铁生从《我与地坛》到《命若琴弦》生命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01

苦难和挫折的发生,只是上帝交给的一个事实

生命中没有出现过不合理的被剥夺,我们大抵是不会去思考生而为人,究竟又意义为何。

可既然被迫地思考了,就不得不一定要有一个答案。

诗是对生活的纠正。我相信这是对诗性最恰切的总结。我们活着,本不需要诗。 ——帕斯

我们对史铁生先生的初识,大约都从课本节选的《我与地坛》开始。

史铁生的作品总是背负着关于生存的思考,因为青春华年时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瘫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史铁生从《我与地坛》到《命若琴弦》生命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我与地坛》课本只节选了一部分,而没有被选入课本的更长的篇幅里,还叙说了一些世事的无常。

有一位长跑天赋的朋友,他在文革中因为出言不慎而坐过牢,出来后工作生活也一直没有得到公平对待。

他擅长跑步呵,他总还是有希望的吧。然而史铁生记叙道:

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的真正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跑中跑了个十六名,他看到前十五名的照片都挂在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他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了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我与地坛》

命运弄人,几年后,他年纪长了,也不再跑了。

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依三十八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记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 ——《我与地坛》

还有一位,美丽的、智力低下的女孩儿。

……

为什么给了人以生命,还要给人以疾病和伤痛?

在《我与地坛》,先生写道: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只有真正体会过命运的剥夺,才会被史铁生的文字所触动,那不是什么身残志坚,是漫长的时间里直面灵魂地拷问得出的坚定的口供。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其实只有三个问题要面对: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和干吗要写作。

这也是每一个遭遇迷茫的人不得不面对的灵魂三问。

史铁生从《我与地坛》到《命若琴弦》生命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02

死是一件不用急于求成的事。

“没有了XX,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只要一点点软弱,这样的句式适用于任何挫折。

俗话说: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在面对巨大而无法回避的挫折时,似乎最简单粗暴的拒绝接受的方式便是结束自己生命。

在《我与地坛》中,先生用几年的时间,坚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正如他与那位被埋没的长跑家间的共勉:先别去死,再活一活试看。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个问题太难,或许可以分布来解。

当我们决定不死,为什么活,就转换为活着为了什么。

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两样,但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庄子是怎么赢得“子非鱼”那一场辩论的。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是,你说了“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你问怎么的时候已经肯定了这件事情的存在,你只是想知道我获知的途径而已。

史铁生从《我与地坛》到《命若琴弦》生命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03

足以支撑失望的人活下去的希望是什么样的

在《命若琴弦》中,先生依然是在探讨生命存在下去的意义。

老瞎子与小瞎子流浪四方,弹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曾传给老瞎子一个秘方,一个能让盲人重见光明的秘方,唯一的药引——是弹断一千根琴弦。

故事从老瞎子即将凑足药引的年纪说起,那时候小瞎子刚刚尝到生命中爱情的甜头。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

当老瞎子感到这一阵冷的时候,绝望已经在他的内心悄然升起,弹断一千根的琴弦,走过那么远的旅途,最终目的只是看一眼这世界吗?

老瞎子有些忐忑,不过占据主导的,仍是愿望即将实现的兴奋。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中说道: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

药方,最终被证实——只是一张白纸。

承载着最虔诚与最沉重寄托的,原来是一片空白。

布鲁诺·舒尔茨的短篇小说五光十色充满生机的《春天》,主人公努力为营救集邮册里受困的美丽公主而不懈奋斗,他精疲力竭,他歇斯底里,然后最后的答案是,公主的美丽与他无关,公主受困的无形的竖牢也只存在于他的癔想之中。

一如伍尔夫说:

生命的内核,空空如也。

或许我们最好永远不能打开这个内核,只是不断无限靠近它。

史铁生从《我与地坛》到《命若琴弦》生命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04

给别人以希望原来也是一种希望。

老瞎子的药方没有捉到药,他的梦醒了,更巨大的绝望如山压下。

可是小瞎子呢,他正在经受老瞎子年轻时的折磨,爱情被失明打败的伤痛。

小瞎子针对命运的判命,看起来似乎比老瞎子还要强烈,因为他还年轻,能像个孩子一样发着脾气,哪怕他摔的不是玩具,而是自己的生命。

而老瞎子,他经历了希望与失望,又希望与失望。

他发觉给他的徒弟一个莫须有的希望,居然也可以作为自己生活下去的寄托,一如老瞎子他的师傅所做的那样。

那张药方的药引要求,于是就从八百到了一千,一千到了一千二,等小瞎子弹断了一千二百根琴弦的时候,大概也会有老瞎子现在的心路吧。最好他永远弹不到这个数。

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阅读的温度#

The end.


感谢关注我@天棠口旧书架

与你共读经典

继续阅读:

再读欧·亨利经典短篇小说|笑着笑着,就沉默了

布鲁诺·舒尔茨《春天》二战时期波兰犹太艺术家笔下的温情

史铁生从《我与地坛》到《命若琴弦》生命真正的难题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