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貴陽市

觀山湖區: 2012年12月由烏當區析置,以境內觀山湖(觀山水庫)得名,因湖畔關山(官山)得名,據說與明代的軍屯文化有關;另說因觀山湖公園得名

南明區:1955年8月設南明區,因南明河貫穿全區,蜿蜒流過得名,據《貴州百科全書》因境內有南明河得名

雲巖區:1955年由貴陽市第一區改現名,以雲巖生產大隊為名,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區境雲巖洞(麒麟洞)得名,麒麟洞上方有一大片岩石,常年籠罩在雲霧之中,因名

花溪區:以花溪鎮為名;古名花仡佬,1914年取諧音花閣老設鎮,1937年更名花溪;源於布依族語言,ta意為河,kgou意為蜿蜒曲折,音譯為花仡佬,意為蜿蜒曲折的河流

烏當區:1958年設烏當區,以區境烏當(兀黨)村命名;另據《貴州百科全書》:因境內烏當壩子得名;在黔東苗語中烏為水,當為下方、下面,烏當指下方有水塘的地方,由地形狀況形成地名

白雲區:1973年由烏當區析置,以境內白雲寺命名

清鎮市: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威清衛,崇禎三年(1630)設鎮西衛,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始設縣,據《貴州百科全書》:取威清衛、鎮西衛各一字命名,1992年設市

開陽縣:1913年開州改設開縣,次年因重名更名紫江縣,1930年改現名,以“傾慕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學識淵博,夙願人才輩出昌盛地方”得名,取開陽明之學命名;另據《開陽縣誌》:開陽之名源於嘉慶十五年(1810)所建開陽書院,時人解釋為開陽者,益欲開陽明之學也

息烽縣:1914年移貴築縣於息烽城並更名息烽;另說因安位(彝族)獻地投降後,當地戰亂已無,烽火平息,故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取“停息烽火,偃武修文”之意,另說取息武樂業,烽煙永靖之意命名

修文縣: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設縣,以修文千戶所得名,因紀念王陽明謫居貴州傳播文化得名;另說取自《尚書·武成》的偃武修文,隱含為安位投降,結束動亂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遵義市

匯川區:2003年由紅花崗區、遵義縣析置,因區政府在匯川壩得名

紅花崗區:1997年由原縣級遵義市改設,據《貴州百科全書》:以境內著名山峰紅花崗得名

播州區:曾名恭水縣、羅蒙縣,唐貞觀十六年(642)更名遵義縣,取《尚書》“元偏無陂,遵王之義”;2016年3月設區,據《太平寰宇記》 播州:以其地有播川為名

赤水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仁懷廳改赤水廳,因處赤水河流域得名;1913年改設縣,1990年12月設市;因赤水河(赤虺河、大涉水、習部水、安樂水、赤河)得名,據《郡縣釋名》:城南有赤水河,經紅土川東流入川,江每雨漲,水色深赤,故名

仁懷市:北宋大觀三年(1109)設仁懷縣,以仁水(仁江)得名,據《郡縣釋名》仁江:曰仁懷者,仁水懷來之義也,又說似因仁水與舊懷陽縣首字命名;據《中國地名辭源》:或謂以古之仁懷裡為名,或謂以仁懷堡得名,或謂取字面之義,以示北宋王朝在遭受遼、金侵略的情況下,對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表示的敦睦友善

桐梓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設縣,以舊桐梓驛為名,驛因建於桐梓坡對面,坡上遍長桐梓樹得名;另據張澍《黔中紀聞》:黔中昔饒梓枬,播州更蕃,以桐梓名縣,猶酸棗之姓溝,豫章之氏郡也

綏陽縣:隋大業七年 (611) 設綏陽縣,據《中國地名辭源》:以縣治東北部的綏陽山得名

正安縣:唐貞觀十六年(642)置珍州,以珍山為名;元朝改真州,明朝設真安州,取真州安寧之義;清雍正二年(1724)更名正安州,據《中國地名辭源》:清因避諱改為正安州,1913年設縣,縣沿州名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41年由正安縣析置1986年設自治縣,以漢代名儒尹珍字道真為名,意在紀念先賢開南域文化之功;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漢名儒尹道真得名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隋開皇十九年(599)置務川縣,據《元和郡縣誌》:內江水(涪陵水、烏江)在縣西四十步,因川為名;元至元十八年(1281)因婺星隕石降此改婺川縣;1959年簡化生僻字和繁體字複名務川縣,務、婺同音而改

鳳岡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設龍泉縣,以鳳凰山腳下龍泉得名;1914年改鳳泉縣,以龍泉出鳳凰山下得名;1930年改現名,以縣城附近鳳凰山崗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鳳凰山得名

湄潭縣: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 始設縣,因湄江河從東繞城半周,於湄水橋二水合而顛倒流,匯為深淵,水彎曲如眉而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湄潭川得名

餘慶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餘慶、白泥二長官合併設縣,時巡撫郭子章命名餘泥縣,明神宗認為不雅,特旨令為餘慶縣;另據《郡縣釋名》:以餘慶長官司得名

習水縣:1915年以仁懷縣溫水分縣改設鰼水縣,因境內鰼水河得名,1959年簡化為習水縣;據《仁懷廳志》:赤水河從丙灘以下至夾子河口產鰼魚,人遂呼仁為鰼水;並說春秋時習水縣四周為鰼國境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六盤水市

鐘山區:1987年始設鐘山區,以境內鐘山(上下鐘山)得名,據《中國名山大川辭典》:以山形如覆鍾故名鐘山

盤州市: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8) 普安廳改設盤州廳,1913年改盤縣,2017年4月設市;據《興義府志》:(古盤州)因盤江(溫水、槃江、盤水、大槃水、南盤江)命名也;另說洪武十五年(1382)置普安衛於盤釘山下得名

六枝特區:1960年郎岱縣改設六枝市,1962年改六枝縣,1966年因大規模開發煤礦置六枝特區,以駐地六枝得名,另說以境內六枝(枝是清朝時在少數名族地區設置的基層行政區劃組織形式)命名

水城縣:1913年水城廳始設縣,盛夏多雨,水拱城垣,故名水城,縣因城名;另說因水城河得名,清愛必達《黔南識略》:城外有河一道,自城西分為二,環城流至城東南複合為一,東流入亂山中,城之得名以此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安順市

西秀區:2000年由原縣級安順市改設,因旅遊景區西秀山得名

平壩區

:1914年因與直隸安平縣、雲南安平廳重名改現名,取平壩衛舊名,據《郡縣釋名》:明置平壩衛,城東南有上壩,西南有下壩,二壩既平,故云平壩;另說以縣城附近地勢平曠得名;或謂因為縣境地多平曠得名;2014年12月設區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明洪武十六年(1385)和宏州更名鎮寧州,取鎮定寧謐之義也,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鎮寧山為名;1913年改設鎮寧縣,1963年設自治縣

普定縣:元憲宗七年(1257)置普定府,因普里部為名,意含“普里部歸順中央,天下大定“;至正十一年(1351)始設縣,後存廢頻繁, 據《郡縣釋名》:普定取普里底定之義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14年永寧縣更名關嶺縣,因關索嶺得名;相傳三國蜀丞相諸葛亮南征,部將關索曾駐此地,廣得民心,土人感之,遂稱此嶺為關索嶺;另據《黔志》:關索嶺貴州極高峻之山,上設重關,掛索以引行人,故名;1981年設自治縣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1914年因與福建省歸化縣同名更名紫雲縣,城郊紫雲洞而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縣境西有紫雲源勝境為名;1966年2月設自治縣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畢節市

七星關區

:2011年11月由縣級畢節市改設,因境內貴州三大名關之七星關得名;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在此拜祭七星而得名;另說在關隘東北有巍峨七峰,蜿蜒七星北斗,故名

赫章縣:1942年由威寧縣析置,以駐地赫章命名;另說赫章區為名;明朝稱黑張、墨特川,據《貴州百科全書》:系彝語音譯,意為有水塘的山衝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清康熙三年(1664)烏撒府改為威寧府,雍正七年(1729)改威寧州,1913年設威寧縣,1955年改現名;取威震而後安寧、威鎮安寧之意;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取義威而致寧

納雍縣1932年由大定縣、水城縣、織金縣、郎岱縣析置,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境內納雍河(三岔河)得名,納雍系彝語音譯,為古彝族家支名

織金縣:清康熙五年(1666)設平遠府,意即平定西南邊遠之地;二十二年改平遠州,1913年改平遠縣,次年改現名,以織金河為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綺陌、桂果壩子稻穀黃熟,谷浪如金梭在織,故名

黔西縣:清康熙三年(1664)設黔西府,因地為黔之藩籬,地處鴨池河之西,故名;二十二年降府為黔西州,1913年改設黔西縣;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在黔之西部,故名

金沙縣:1941年由黔西縣、大定縣、遵義縣析置金沙縣,因境內金沙裡為富庶之區,取 “地區富庶,砂土與黃金同價” 之意;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以境內金寶屯、沙溪壩首字為名

大方縣:1913年大定府改設大定縣,1958年2月因原名有鎮壓少數民族之意改現名,以修築於明朝的大方古城為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縣治大方城為名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銅仁市

碧江區:2011年由縣級銅仁市改設,因境內錦江得名;另說源於青山綠水自然生態環境,寓意鑲在雲貴高原上的一塊綠寶石

萬山區:1966年銅仁縣、玉屏縣析置萬山特區,以境內大萬山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盆地相間,故名,特區由此得名;2011年11月設區

江口縣:唐朝設辰水縣,以武陵五溪之一辰水(辰溪、麻陽河)為名;元朝改銅仁縣,1913年改江口縣,據《中國地名辭源》:以江口汛得名;另說因省水(太平河)與提水(閔孝河)匯合於大江口得名

玉屏侗族自治縣:清雍正五年(1727)設玉屏縣,因縣北舞(㵲)陽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聳立如屏,故名;另據《黔南識略》:玉屏縣,玉屏山在縣,屹立如屏, 縣所由名也;1983年9月設自治縣

石阡縣:1913年石阡府改設,縣名得自縣城東的五老山和五老山第一峰龍山崖畔的風鬼洞,或說因石阡河得名;另據《黔南識略》:石阡之名, 因於阡山;石阡之名為巖芊(石阡)石洞之義,石為石崖,阡意為洞,指城東龍山崖畔的青冥洞

思南縣:1913年由思南府改設,《中國地名辭源》:因地居思邛水之南而名;北宋大觀元年(1107)設思州,元朝置思州新軍民安撫司治於務川,後徙都坪清江城(今岑鞏),清江城為思州,而稱故思州為思南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明弘治七年(1494)由思印江長官司改設,以印江(思印江)得名,據《黔南識略》:思邛江在城南,後訛邛為印, 遂以名縣,古僮語思意為溪, 思印江即印江;1986年設自治縣

德江縣:元朝設水特姜洪安長官司,明初改為水德江長官司,萬曆三十三年(1605)設安化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安化縣同名由改現名,以境內德江河為名,以烏江在縣境一段俗稱德江命名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元朝設沿河長官司,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地處烏江沿岸故名;1913年改設沿河縣,因縣治近烏江而得名,1987年11月設自治縣

松桃苗族自治縣:清雍正十年(1732)設松桃廳,1913年改設松桃縣,因縣城建於松桃山下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松桃系苗語,意義待考;1956年9月設自治縣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凱里市:1958年以爐山、雷山、丹寨、麻江四縣析置(另說由四縣合併),1983年設市,市沿縣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縣治駐地凱里鎮得名,系苗語kali音譯,又作凱黎、凱離,意為開墾田地

鎮遠縣:1913年鎮遠府廢府存鎮遠縣,縣名為寄意地名,取定安遠方之意;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縣南有鎮陽江,一名鎮南江,故名;一說取鎮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之意

黃平縣:1913年由黃平州改設,因田地平衍,土質為黃色,故名;另說因境內黃平江得名;據《郡縣釋名》:貴州山箐插天,獨黃平田壤平夷,頗似江南,故稱黃平

施秉縣:明正統九年 (1444) 由施秉長官司改設,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境內有巴施山和秉水(秉溪),取山水之名

三穗縣:1913年設邛水縣,1926年更名靈山縣,1928年由靈山縣改現名,因這一年當地有一禾三穗的喜慶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相傳縣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並出三穗故名

岑鞏縣:1913年思州府直轄地改設思縣,1930年改現名,因岑鞏山為名,據《岑鞏縣誌》:以城西120裡有岑鞏山為縣治主脈,尋改思縣為岑鞏縣;岑鞏侗語意為大山裡,又說岑為山,鞏為這個山的名稱

天柱縣: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設縣,以城北柱石山(石柱山、石柱巖)石柱擎天得名,據《鎮遠府志》:在天柱縣北十五里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

錦屏縣:清雍正五年 (1727) 由銅鼓衛始設錦屏縣,因縣城東南有錦屏山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錦屏山得名;道光十二年(1832)撤縣改設開泰縣錦屏縣丞,1913年開泰縣移駐錦屏並改現名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劍河縣:1912年清江撤廳設縣,因縣境多為今清水江流域,取其江水清澈之意;1914年因與江蘇、江西兩省清江縣重名改現名,縣境清水江古稱劍河得名,劍河系苗族語音,為雄俄轉音,是苗族古民族名

臺江縣:1941年改臺拱縣置,因設縣時將丹江縣部分併入(1943年劃出),據《中國地名辭源》:由臺拱縣、丹江縣各取一字為名;臺拱苗語叫taiqog,與漢語相近的字是黨宮,相傳這裡的村民早先是從高城的交宮、南宮等村寨搬遷來的,為了紀念故地,故名

黎平縣:1913年由黎平府改設,因四周是低山,中間有田壩,侗語稱坪為bin,漢語寫作坪,黎平指居住在四周有小山且中間是平壩的地方

榕江縣:1913年由古州廳改設,因榕江(溶江、容江、都柳江)而得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榕江以多榕樹得名,以榕樹與江水得其名

從江縣:明正統七年(1442)福祿永從長官司改設永從縣,取永遠服從之意;1913年下江廳改下江縣,以在榕江下游得名;1941年由永從縣、下江縣合併,據《中國地名辭源》:各取一字置從江縣

雷山縣:1943年丹寨縣、臺江縣析置雷山設治局;1949年改設雷山縣,以其境內雷公山(黃陽山)得名,苗族人民把雷公坪和雷公山叫 方䒵、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故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是山苗語名為Fangbhob,fangb意為家鄉,hob意為雲霧或雷公,意即雲霧的家鄉,因山上總是霧濛濛的得名

麻江縣:元至元年間設麻峽縣,明弘治七年(1494)改麻哈州,1913年廢州置麻哈縣1930年由麻哈縣改現名,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貫縣境得名,另說麻哈、麻峽是木佬人的語言,歷史上為其世居地,具體含義有待考證,據傳說因安撫司故地東有麻哈灣,南有抵麻,西南有廣麻,並有麻喇等寨得名

丹寨縣:1913年八寨廳改設八寨縣,八寨為苗族語言音譯,清雍正八年(1730)建土城於今城東老八寨,因附近的八個寨環繞得名,丹江是苗族語言的音譯,漢語寫作宰兄或宰相,以人名為地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丹江廳遷於此而改丹江;1941年由丹江縣、八寨縣合併,取二縣名各一字為名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都勻市:因市境都雲洞得名,布依語意為彩雲之城,或謂都雲乃地佬的異譯,僮、儂、黎等土族向稱地佬或地老,意思指佬人地;明朝平羌將軍何福鎮壓苗族農民起義之後,於明洪武二年(1390)奏清朝廷,以“雲之為物,變化不一”為由,取均勻之意改現名;另說因都雲蠻得名;又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都勻河得名

福泉市:因平越縣名含有侮辱岐視少數民族之意與1953年更名福泉縣,以縣城名勝福泉山並有福泉得名,山因層臺突兀,泉水清澄得名,1996年設市

荔波縣:明洪武十七年 (1384) 設荔波縣,系布依語音譯,意為美麗的山坡;另據《今縣釋名》:有荔泉在城北,舊說縣以泉名;柯夫子曰,土人謂老人曰波,荔波蓋亦因荔姓老人得名

貴定縣:明萬曆三十六年 (1608) 由新貴縣及定番州地析置,兩地各取一字命名;另據《郡縣釋名》: 取貴州底定之義

甕安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以草塘安撫司、甕水與重安長官司地設甕安縣,取甕水、重安各一字得名

獨山縣:1913年由獨山州改設,縣沿州名,州以山名,據《方輿紀要》 :獨山“山尖圓高峻,無他山聯屬”,因名;另說縣城東南獨坡(獨山)四野廣陌平疇,一山中立,不連他山,故名

平塘縣:1913年都勻縣遷治平舟並改名平舟縣;同時大塘州判地改設大塘縣;1942年由平舟縣、大塘縣合併,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取二縣名各一字為名

羅甸縣:1913年由羅斛廳改置,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因羅斛汛得名,因原名欠雅,1930年改現名

長順縣:1913年長寨廳、廣順州改設為長寨縣、廣順縣,1942年合併為長順縣,據《中國地名辭源》:由長寨縣、廣順縣各取一字為名

龍里縣:清康熙十年(1671)由龍里衛改設龍里縣,因縣城位於龍架山下得名;另據《今縣釋名》:以龍氏所居名

惠水縣:明萬曆十四年(1586)於舊程番府地置定番州,1913年改設定番縣,1941年改現名,因漣江支流惠水得名;另據1985年版 《貴州省志 》:因縣境受漣江之惠得名

三都水族自治縣

:清雍正七年(1729)設都江廳,1913年廢都江廳置都江縣,於三腳屯置三合縣;1941年由三合縣、都江縣合併,各取一字得名,1957年設自治縣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興義市

:清嘉慶三年(1798)普安州判改設興義縣,1987年設市;據咸豐《興義府志》:嘉慶皇帝鎮壓布依族起義後南籠府更名興義府,以示彰善之風,取興起忠義之意、大興仁義之意

興仁市:1914年因與直隸、吉林等省新城縣重名改興仁縣,因原為普安縣興仁裡得名,同時考略到鄰縣興義,中國乃禮儀之邦有仁講義,故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取興起仁義之意,2018年8月設市

普安縣:清順治十八年(1661)由普安縣改設,寓“普天之下,眾生安居”之意;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普安部而得名

晴隆縣:1941年由安南縣改現名,以城郊晴隆山得名,據清咸豐 《興義府志》: 晴雲山在縣西五里,俗呼為晴龍山,縣以此山得名

貞豐縣:清雍正五年(1727)設永豐州,取意永遠豐收,嘉慶二年(1797)改貞豐州,取忠貞豐茂之意,寓有人貞地豐之意;據《據中國地名辭源》:1914年改為貞豐縣,縣沿州名

望謨縣:1940年由貞豐縣、羅甸縣、紫雲縣、關嶺縣析置雙江縣,後因與雲南省雙江縣重名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縣治王母音尋改今名

冊亨縣:1913年始設冊亨縣,系布依語音譯,意為高山山腰;另說因卜四山(西帽良、南屏山、帽殼山)和下汾河的泓堰的末字音合稱為西堰,用漢語記作冊亨,源於地理環境

安龍縣:1913年以興義府附郭地設南籠縣,以兼轄安南、安籠所地,故合二所之名得名;1931年改現名,因宋代安隆洞(幹龍洞)諧音得名,並取帝王安棲處之意;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南明永曆帝居此,改為安龍府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