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美食是一種人文的事物,他具有美味,文化,健康,價值四種屬性。我們每個區域都發展除了只屬於自己的獨特美食,這些食物都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文化,習俗創造發展起來的,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標誌。比如,靠山的人就會多食用山貨,氣候溼潤的地區就會多食用辣椒等等。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種潮汕的美食,潮汕臨海,所以當地飲食多海鮮,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香煎蠔烙吧。蠔也叫做“牡蠣”這種食物要和以火為標誌的人類文明不一樣,只要不經過火的烹飪的牡蠣才更加的好吃,而且也更加的有營養。但是現如今海洋環境汙染嚴重,已經很少能見到無菌的適合生吃的牡蠣了。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現如今能夠生吃的牡蠣都是養殖在遠離城鎮的海島或者是在養殖區養殖成熟以後經過吊養淨化的,但是這樣的牡蠣數量非常稀少,難以獲得而且價格高昂。牡蠣比較適合生吃,這種吃法更富有滋味,如果用火烹飪,無論是哪種方法,蠔肉都會脫水縮小,也會掩蓋蠔本身的鮮味。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但是潮汕的香煎蠔烙,小編認為是經過烹飪過的牡蠣中極少數能夠保持完好的清鮮之味的。潮汕人吃蠔的歷史相當久遠,保留著著名的潮州陳橋和梅林湖貝丘遺址,這些遺址就是潮州先民在以前吃蠔留下的證據。唐代詩人韓愈還留有“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的詩句”。那是潮汕的著名小吃蠔烙大約在晚清時期才開始出現。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早在以前的“老會館蠔烙”它建於清咸豐四年,現如今他就在百貨大樓的後面,在以前這個地方還是海墘碼頭,後來這裡更是發展成了多家蠔烙攤聚集的地方,這些小攤大多聚集在昇平路的西天巷一帶,形成了蠔烙美食一條街。後來“西天巷蠔烙”逐漸的出名,但是在後來的新中國成立公私合營改造中,西天巷的蠔烙與汕頭街頭巷尾得各種攤販一同消失了。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蠔烙的主要食材用的是鮮蠔,雪粉和鴨蛋,用到的烹飪工具是平底生鐵鼎,要先將這個工具燒熱,然後在模具上放入豬油,放入的豬油一定要多,在潮汕蠔烙還有個名字叫做“厚膀蠔烙”意思就是說要用很多的豬油。煎蠔烙一定要選用的是新鮮的牡蠣,潮汕人一般會叫它“蠔仔”或者是“珠蠔”。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在牡蠣的分類上,潮汕人民使用的多屬於褶牡蠣,這種牡蠣在海灘上很容易看到,他媳婦在海邊岩礁或者是碼頭之上,當地人經常拿著一把蠔刀採取。潮汕的雪粉其實是指的薯粉,以精白的為最佳。至於是選用鴨蛋還是雞蛋小編認為都是可以的,在以前雞蛋比鴨蛋貴,所以潮汕的香煎蠔烙一般用的是鴨蛋。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在製作這種要吃之前要先將蠔仔與木薯粉加水攪拌均勻,調製成稀漿。這一步驟可以算得上烹飪蠔烙的關鍵了,適量的添加薯粉可以讓它吸收蠔仔受熱以後脫掉的水分,且還能夠使做出來的蠔仔更加的爽滑鮮嫩。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用量,水加得太多或者是木薯粉加的太少,是無法煎出美味的蠔烙的,反而會使它變成一堆糊狀物。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將薯粉和水和蠔仔一起攪拌均勻後,可以將粉漿倒入平底生鐵鼎裡面了,因為裡面加入了大量的豬油,粉漿在受熱以後就會快速的定形成黃澄澄的顏色,是沒有直接接觸到鼎的那一面仍然是夾生的,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在蠔仔的上面澆上蛋液了。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蛋液可以起到吸收蠔仔中的水分的作用,還可以使做出來的香煎蠔烙色澤更加誘人,而且更加的有營養。這個時候蠔烙已經初步完成了,在將蠔烙翻面,讓淋有蛋液的那一面與鼎直接接觸,等到蛋液煎至金黃色就可以裝盤食用了。香煎蠔烙外酥裡嫩,蠔仔鮮甜,香軟可口。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除此之外攤主還會將洗乾淨的香菜放在蠔烙上面。香菜不僅可以為這道小吃添色,使食客增添食慾,還能夠利用蠔烙的餘熱將,香菜的香氣充分發揮出來,在潮汕有一句俗語叫做“芫荽疊盤頭”,所以在潮汕的許多名菜中都會食用香菜為菜餚增添顏色。香煎蠔烙做好以後,店主還會為食客魚露,辣椒醬和胡椒粉一起食用。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在潮汕除了看到香煎蠔烙以外,在潮州府城還可以看到賣蠔烙的店,這家店招牌上錯寫成了“蠔煎”,其實在我國的烹飪技術中“煎”與“烙”而做法相近但是還是有區別的。“烙”是要用水和澱粉將食材攪拌均勻以後,製作成餅狀的食物。

走進潮汕—這種海鮮很是鮮美,做成小吃外酥裡嫩

一份好的香煎蠔烙,一定要做到外酥裡嫩,要選用新鮮的蠔仔,並且蠔多粉少,在鍋中加入大量的油,能夠使蠔烙快速的定型。今天的文章小編就分享到這裡了,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香煎蠔烙,大家有機會去潮汕一定要親自去品嚐一下哦,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的。喜歡這篇文章的就給小編點個贊吧,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