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者“观心”时,应当重点观察什么?

打坐之“坐”,核心重点实际并不是身“坐”,其实是心“坐”,也就是为了令心得”坐“得住。

心若“坐”不住,身就自然是坐不住的。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应因此以为盘腿身坐的形式不重要,因为欲得心“坐”,令身得久坐之力,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两方面同时下手,假以时日,便可令身心寂然不动,此身此心都受本心指挥如意,如臂使指,名为自在。反之,身行妄动,心念杂乱,本心知为是者往往无力而行,本心知为非者反顺妄习而动,如此名为不自在、不解脱。由是,念念趋入恶性循环,使得心理不良,烦恼丛生,身为病业所困。

由于我们一生之中,如此恶性循环,妄动之时甚多,所以应当经常主动采用暂时自我束身的方式,以相应暂时约束心念;同时,还应有意识地时时主动约束心念,以反过来令身调直健旺。目的是为了身与心相生相助而不相攻,从而步入良性循环,巩固身心互动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名为身心和谐。

打坐者“观心”时,应当重点观察什么?

这就是打坐之“坐”最真实的基本道理与目标,乃为离前述之恶性循环而求上述良性循环。若离此目标,而另行妄求,那都只是离根本而求末节,乃至只是在求石上栽花、水中捞月而已。

正因如此,当我们坐姿端正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约束心念。首先是令心得专注,练习一心一意的能力,而非散心乱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内观心念,察觉自身的不足,以图修正。

应当培养的善法,或者说正念,或者说正能量,实际上可归纳为十一种: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上述十一种,不妨大略解释如下:

  • 是指没有狐疑不安的心态,能于理性上建立道德信仰。
  • 是指自身责任不足、善法不够时,能够反思不文饰。
  • 是对自己过去妄念妄行能如实知妄,不自掩饰。
  • 无贪是不生非分欲取占有之心。
  • 无嗔是不迁怒于他者。
  • 无痴是不执著于非理、妄想的境界中,通俗而言不做白日梦。
  • 精进是勤奋自强不息。
  • 轻安是身心轻捷、安定。
  • 不放逸是不令自己懒散,溺于欲乐,不知节制。
  • 行舍是能及时舍断不善法,放下执念。
  • 不害是不生对其它生命的伤害之心。

若上述十一种善法具足,相反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也就能断除,身心也就会自然寂然得乐而得自在。

所谓六种根本烦恼,也即:

贪、嗔、痴、慢、疑、恶见

二十种随烦恼是根本烦恼之派生,即: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

当我们行所谓“内观”或“观心”时,实际上所观的要害应当是什么?其实就是应当观上述善法是否产生,不善法是否断除。若能对此明察秋毫,于善法生,于不善法灭,就会自然进步神速。这种通过调心来打坐的方式,才是真正的上乘禅坐。其它种类的打坐方式,都是不尽根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