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音的好办法--找到三个力量的支点】

【解决高音的好办法--找到三个力量的支点】

用错误的方法唱高音,会导致声带疲劳,位置不高,气息没有支点,所以音域达到小字二组的E以后很难再往上扩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用“关闭”唱法的发声意识,进行中声区的基础训练,再用“关闭”唱法去扩展音域。这样才能为达到一个美好而全面的歌唱艺术奠定扎实的基础。

歌唱时身体内部的力量支点有三个,它们的支点位置分别是——后咽壁的下端

歌唱时,几乎全身力量的使用都要通过这个支点来进行。发声训练时,声带要有明显的闭合感,有个似乎向后拉紧的感觉,声带闭和的集中点是在声带长度的后三分之一处(感觉)。状态是绷紧软颗,提小舌、喉壁向后扩展,喉结向下坐住。

头顶靠后的地方

它是向上拉起力量的集中点。发起声时,通过后脑勺向上的拉力(感觉)把声音向上拉起,集中到头顶的力点上来,甚至感到这股力量通过头顶的力点,一直往后上方拉,到很高的音域时(在小字二组A以上),这个往后上方拉起的声音走向,要变为往前上方走越高越坚持这个方向。

后腰基的位置

它是后背向下滚动力量的集中点。唱到高音或强音时,这股力量还要往下走,感觉是腰带下面和腰带周围从里往外的扩张。

【解决高音的好办法--找到三个力量的支点】

歌唱时,三个支点力量既对抗又统一,整个身体平稳拉开,歌唱者能够达到全身共震之目的。一、躲过喉头。 就是要把歌唱时声带上受到的各种错误力量给摆脱掉。初学声乐的学生,首先对声音的意识追求是明亮、靠前。那么,在没有正确方法的状态下,唱出的声音白、尖、喉紧。歌唱时,发声的力量都压在了声带上。这样的歌唱,声带很容易疲劳、嘶哑。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告诉学生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练习发声外,还要指导学生在歌唱发声时,把力量集中到后咽壁下端支点上来发声。做这个支点练习,先从哼鸣练习开始。具体要求如下:在身体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身体力量的支、力点都准备好的前提下,由后脖子两侧两条肌肉向下做下三角形的放松、收紧运动,并把力量集中到后咽壁下端的支点上(做对以后,下巴、脖子有向后、向下缩的感觉)同时,从两声带的后端,把声带直线向后拉住,力量就集中到后咽壁下端的支点上来了。这就是发声时躲过喉头的基本力量。由于哼鸣练习不需要张开口腔,并且哼鸣音量不大,很容易认识和掌握向后拉紧声带的力量和感觉,也容易找到后咽壁下端力量的支点。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样做的哼鸣不是所谓的“高位置”效果,而是在全身放松基础上,发声力量高度集中收紧的力量,是支点的力量。


二、甩开身体。 是指歌唱发声时,在躲过喉头的基础上,唱任何一个音,上胸都不要紧张。不要有力量牵挂着的感觉,而是要有声音真正被拉上去,力量则通过后背掉下来的意识,是一种声音和力量的距离越拉越大的作用。并且在唱强音或高音时,腰带周围有明显的向外扩张的力量和感觉,也就是说,当前胸与后背之间的反方向力量平衡时,当呼气与吸气力量之间的压力与抗压力平衡时,当后脑勺向上的拉力与后腰向下的稳定力量之间的反向力量平衡时,这就是甩开身体了。用这样的力量意识指导学生发声,就会避免在歌唱发声中出现胸部紧张,气息上提等毛病。做这个支点训练,可以多做大琶音练习。虽然琶音属于技巧性练习的范围,但在躲过喉头的基础上,借助后脑勺向上的拉力,用不断的大琶音练习,能够锻炼身体肌肉力量的上下拉开,以求达到身体力量的对抗能力。这个练习做正确时会感到声音贯通全身,有一种全身共震的感觉。

【解决高音的好办法--找到三个力量的支点】

三、竖起管子。 是指歌唱发声时,在躲过喉头,甩开身体的基础上,在前胸与后背反向力量平衡的前提下,由于后脑勺向上的拉力与身体通过后背向后腰滚动力量之间的对抗作用,再加上后咽壁力量支点的对拉作用,身体内部三个力量的支点在后背就像竖起的一个“管子”。这实际上是人们平时感觉到的所谓大管子。在上面力量的基础上,在向后有弹性的靠头和收舌骨的前提下,由于后脖子向咽壁下端的支点的力量和后脑勺向上拉起力量的对拉作用,咽壁就形成了一个外松内紧的力量(有的教师称这种现象为“咬住”)当这个反向力量平衡时,就会出现一种咽腔里的管子感觉,这是人们常说的小管子。在此基础上,从声音上讲,当感到声音上下竖起来了,并且有一种“柱子”的感觉,这就是竖起管子了。


用以上的发声意识训练,重点在于打好中声区的歌唱基础。然后,再用“关闭”唱法扩展音域进行高音训练。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感谢您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