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是相当零散的,比如通过一些大热的经典日剧,如《半泽直树》、《野猪大作战》等,比如一些经典的日本小说,我自己就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比如一些电影如《艺伎回忆录》,却都不成体系。但自身对于日本文化依然是好奇的,带有热望的。对于文化本身的研究也使得目光开始脱离文学范畴,向更广的世界看去。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

姜建强的《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通过十六个汉字来解读日本文化之美,文笔很美,引用的素材五花八门,可谓是大开眼界,但并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我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整理,从而形成一定的关联性,对于日本文化了解零碎的读者而言,有助于初步建立日本文化的认知框架: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十六字认知框架图

神、鬼:日本文化的思维原点

当我们去讨论一些文化现象时,更需要运用“剥蕉至心”的运思方式,来层层逼近寄寓于民众生活中的文化逻辑与意义。神鬼观念,可谓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反映了他们最早的思维方式,他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个而不相信那个,或者为什么原本不相信后来相信了,这其中是有很多因素在影响。

日本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既然相信多个,那就意味着什么都不信,所谓的“神”也因此变得更加功利化。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发展成多神信仰呢?而为什么西方一些国家是一神信仰呢?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日本大阪特别受欢迎的福神

这其实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三大一神信仰都诞生于中东,中东有着极为广袤的沙漠。在沙漠之上形成的“沙漠文明”,荒凉、物资匮乏,还动不动就看到海市蜃楼,想想也容易绝望,生活在这里的人需要更强大、专一的信念与力量,支撑他们活下去。在这样的环境,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明、一个领袖就够了,神明多了反而会自乱阵脚,连指条路可能都会打架。但日本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狭长、潮湿的森林国度,物种丰富,生物链也很复杂。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日本地图:狭长、潮湿,森林覆盖率高

这就赋予了日本人两个最大的特性:善于感知细微和不强调自我的强大。

森林的危机四伏与朝昼夕夜需要靠人以微妙的感觉去适应,森林所囊括的丰富知识需要多人习得、讨论、合作来避免危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而一个人的身上往往是不可能集中这么多知识的,这造成一种认知: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明的。合作带来的好处有很多,一个什么都懂得神明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这一点姜建强说得很是精辟:

“同样是神,一神教的神是要你相信,多神教的神是要你感觉。”“因为神是被感觉的对象,不是被信仰的对象,而感觉的主体是人,因而日本人观念中的人就是神。人是活着的神,或叫‘现人神‘,所以日本人讲‘人信仰’。““‘人信仰派生出相信人的观念。‘神信仰’派生出怀疑人的观念。前者用人伦确保社会秩序,后者用契约维护社会秩序。“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关于百鬼夜行的现代动漫设计(来自网络)

既然说到了神,自然要提到鬼。在很多远古文明中,神和鬼是一家,鬼与神一样拥有神秘而令人畏惧的力量,日本也是如此。日本是一个鬼怪大国,但不同于其它国家,日本的鬼怪文化就像其对于神的态度,最终指向依然是人,是“人间欲望的一个投影”,是“对活人的警示和规诫”,因此“空间上尽可能地与鬼怪相接,时间上无限地与远古相连,让鬼怪每时每刻都在你地身边,在恐惧与敬畏中度过每一天”。日本的鬼怪文化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古代到中世:自然妖怪化并将其看作威胁王权的一股力量(酒吞童子与武士源赖光、玉藻前与阴阳师安倍泰成)
  2. 中世末期:新妖怪出现,即表现第二自然的人工之物——古老器具
  3. 新鬼怪时代:多样化发展
    (鸟山石燕的《百鬼夜行图》)。
  4. 后鬼怪时代:直面当代社会的困境,鬼怪还原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东京食尸鬼》)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阴阳师的现代设计

缩、色、旬:感知细微的特性

很喜欢姜建强先生用了“缩”这个字来形容日本文化,不是小,不是微,而是缩。“缩”给人一种相对之感,只是相对的小,而不是绝对的小。

那么日本人为何会有“缩“的哲学?

姜建强将之概括为“盆地思维”,日本人很喜欢盆地,政治文化中心几乎都在盆地,虽然他们也有建都于平原的机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盆地,小小的盆地给予了他们安全感,他们习惯了“在盆地里思考问题,习惯了从盆地看天下”。“盆地思维”造就了日本人关于“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日本人可以”从小处、从细节处对万物重新进行构思和包装“。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日本小巧玲珑的特产——和果子

十六个字里,私以为“色”、“旬”是对“缩“最好的体现。日本人对于色彩、时空的感知与把握简直到了”变态“的地步。关于色彩,日本人特别喜欢给中间色取名字,据说有大约五百种,而且名字也特别有意思,比如山吹色(一种很漂亮的黄色)、夏虫色(听着好美)等。姜建强主要从几种常见色入手讲日本的色彩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审美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日本人对于同一个色系的中间色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并衍生出各种隐喻。如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和他的巡礼之年》,除了主人公,其他四位同学的名字里都带有色彩,不同色彩的组合与碰撞,色系的调和与分裂,似乎在冥冥之中就已经确定了故事的发展走向。色彩犹如一场无声的默剧,藏在角落里暗自生长。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日本的山吹色

至于”旬“,它指向的是日本人对于季节、风物、时令的感觉,日本人对于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使其能够对四季轮回产生超乎其它国度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美学。在日本俳句里,总会使用很多令人心动的季语,所谓的”季语“,更像古诗中提到的”意象“,比如”春雨、春寒、春夜、雪融“、”香鱼、河童、风铃“、”明月、麦秋、秋蝉“、”寒梅、冬莺、风雪“等。日本人通过使用这些具有微妙区别的季语,来表达自身对于环境变化的感受。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日本俳句中的季语,你感受到了吗

葬、樱

对于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民族、国家而言,丧葬是一个必然的环节,千百年的时光衍生出的丧葬礼仪与丧葬文化,更具独特性。日本的丧葬文化和西方不同,西方基督教的理论是灵肉二元论,在西方人看来,“肉体是灵魂得以寄生的场所”,因此他们更愿意保持生前的肉体,主张土葬“,而日本则主张灵肉一元论,他们认为”人死后,器官同样栖息着灵魂“,人死了要先呼魂,呼魂成功的话那就是复活“,如果灵魂怎么也唤不回来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日本高分电影《入殓师》:“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个阶段,

也许你会问,那唤不回的灵魂又去了哪里呢?

这时,日本人就会告诉你,那魂灵一直都在,只不过它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日本人认为”生命可更新可再生“,这是其古已有之的神道思想。因此,他们会崇尚一些在我们看来很不可思议的,,葬礼,比如”直葬“(不守夜、不举行告别仪式直接送火葬场)、”零葬“(焚烧遗体后不留骨灰不买墓地)等,这些葬礼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归零“,人的生与死就像一个圆的循环,如同时间,不会以万物的创造为始,也不会以死亡为终。这也导致日本人的生死界限相当模糊,你会发现殡仪馆建在居民区内,有些迎宾馆甚至一边办婚礼,一边办葬礼,不会有人觉得不妥甚至晦气,”生死同一“的观念似乎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文化密码中,令人惊异的同时,又充斥着理解。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樱花与富士山

但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樱花这种极美的植物却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坂口安吾的《盛开的樱花树下》、渡边淳一的《樱花树下》、梶井基次郎的《樱花树下》为例,三篇小说均做出了“樱花树下埋葬着人的尸体”这样的情节塑造,樱花在看似浪漫、纯洁的美丽背后,又莫名增添了一抹神秘的忧伤与诡异的荒唐,它除了象征丰收、生殖力与疯癫以外,其短暂的盛开与凋谢在日本文化中也成为死亡与重生的隐喻。

只需十六个字,光速解锁日本文化的精髓(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