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離經叛道的“茶痴”說好茶的3個特點,反“常識”,卻真有用

前段時間,在一本書看到一篇對人稱“茶痴”的潮州茶界大咖林貞標的專訪,很有意思。


大多數潮汕人喝茶,都追求茶湯高香、味“厚”,他卻喜歡“淡”的;大多數茶人都追捧“傳統工藝”,他卻不管正宗不正宗,傳統不傳統,說好喝就行;大多數人對自己喜歡的茶都有宗教般的虔誠,就跟死忠粉一樣,他卻什麼茶都喝,只有一個標準——是好茶就行……


他的種種觀點,看似離經叛道,卻正應了廣州那句“袋錢落你袋”的老話,是將喝過無數好茶得出的寶貴經驗,無私傳授給你。只不過,很多人聽了就聽了,還當人家是吹牛。


那麼在他看來,什麼樣的茶算是好茶?


這位離經叛道的“茶痴”說好茶的3個特點,反“常識”,卻真有用

1.“真水無香”


真正的好茶,一定是淡到真水無香的。喝起來似乎什麼都沒有,卻又什麼都有了。


在茶葉的評審標準裡,香氣和味道是兩個重要的評分項。無論是茶葉評審,還是茶葉營銷,都會強調香氣如何如何、味道如何如何。可是,在標哥的字典裡,“馥郁”“高銳”的香氣,茶湯濃、、厚、重等等,都不算褒義詞。

這位離經叛道的“茶痴”說好茶的3個特點,反“常識”,卻真有用


在他看來,真正高級的香氣是“飄渺高遠的幽香,那種似有還無,觸碰到一點又抓不住的雅緻”。


光是這一點,就讓大部分人很難理解。唯有真正喝過頂好茶,而且懂喝,才能體會。在這裡,我只能提供一些線索。除了書中所說的標哥定製的“老八仙”,在我自己喝過的茶中,還有冰島老寨(生普)、颳風寨茶樹王(生普)、老曼松(生普)、宋種(單叢)等幾款茶,喝出過這樣的感覺。


這些茶,味道不是濃郁的、香氣也不突出,可是茶湯入口那種你說不準的氣息就是縈繞不絕,悠遠綿長。茶湯喝完過後,直覺整個人說不出的舒泰。那真的是和標哥說的一樣“喝起來似乎什麼都沒有,卻又什麼都有了”的感覺


這位離經叛道的“茶痴”說好茶的3個特點,反“常識”,卻真有用


2.氣息


選茶,氣息很關鍵。聞起來好聞的茶,喝起來就算不算精彩,也一定不會差。


這裡要注意,是氣息!不是氣味。


氣味,因味道的不同、濃淡的不同,導致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這個人喜歡的,那個人可能覺得嗆鼻,那個人喜歡的,這個人又可能覺得難聞。


而好茶的氣息呢,就像秋高氣爽的時節,我們到森林公園遊玩,呼吸到的新鮮空氣,那種沁人心脾的感覺,是大部分人都覺得舒服的。


這位離經叛道的“茶痴”說好茶的3個特點,反“常識”,卻真有用

現在泡茶,特別是以前沒喝過的茶,我習慣和自己玩一個遊戲——用心聞一聞沒沖泡之前,幹茶的氣息,初步判斷這款茶怎麼樣,然後通過沖泡去驗證。


一般來說,聞起來舒服的茶,即便滋味層次有所欠缺,但茶湯喝下去人也是舒服的。


3.生態好茶才好


所謂好茶,撇開工藝差異,茶葉本身的品質是最重要的。喝茶喝的不是茶葉,茶葉只是媒介,你是通過這個媒介去喝它生長的土地、太陽、雨水、霧。所以喝茶是喝生態。


今年4月到雲南茶山學習,最大的感受就是好茶的背後一定是好的生態。就拿如今炒到極貴、動輒2、3萬的薄荷塘、颳風寨來說,這些小微普洱產區的古樹茶,被發現時就是生長在森林裡,

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不是某幾棵樹、和足夠老的樹齡,就能造就它們卓越的品質


這位離經叛道的“茶痴”說好茶的3個特點,反“常識”,卻真有用


好茶的最核心的是茶葉的品質,然後才是製作工藝。在雲南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們試了同一片茶地,兩位不同茶農製作的茶。頭5泡,技藝好的茶農做的茶,明顯表現更好,可是5泡之後,兩者的表現就逐漸趨同了。


這是因為,4、5泡後的茶,考驗的就是茶葉原料本身的品質了。工藝好,也許可以把原料40分的茶葉,綜合評分提高到60分,可以把原料80分的茶葉,提高到90分。可是,工藝絕對無法把原料40分的茶葉,提高到80分。


茶葉原料本身品質如何,多衝幾泡就全都清楚了,這是再好的工藝都無法掩蓋的,原料差的,馬上露餡了。


這位離經叛道的“茶痴”說好茶的3個特點,反“常識”,卻真有用

這篇專訪的開頭,提到標哥喝茶總覺得知音難覓,多少有點孤獨


是啊,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也覺得很難寫好。標哥提到的好茶的好,在跟師父學喝茶的時候,我基本都感受過了。可是,這些感覺上的東西,寫出來總覺得太虛,反而還有可能被人說不是。


其實,這種孤獨,就是唐伯虎說的:“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