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在書脈梳理的過程中,我們認識了許多奇人,明末清初的傅山傅青主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傅山除了文史書畫、醫學武術俱精之外,他還是一名著名的反清義士。明朝滅亡後,清兵入關,傅山便開始了長期、秘密的反清活動。這期間他結識了不少有抱負、有才能的人物,譬如崑山顧炎武、容城孫逢奇、富平李因篤、周至李禺頁、和川戴務旃、彭城閻爾梅、番禺屈大均等一大批在野的文人、學者。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就來看一看傅山和這些文人的交往。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抗清義士”傅山

說到傅山的朋友圈代表,此處列舉兩人:戴廷栻和顧炎武。

這裡,我們要說到傅山的一件行書代表作,《丹楓閣記》。此作書法胎息出自顏真卿、楊凝式,環繞盤曲,墨酣意足,筆圓韻勝。歷來被看作是傅山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代表。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傅山《丹楓閣記》局部

殊不知,這篇書法作品背後,就隱藏著傅山和其好友的故事。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傅山的好友戴廷栻,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收藏家、反清領袖,這人和傅山、顧炎武等人都相交甚好,也可稱得上是文人雅士。

戴廷栻是祁縣人,字楓仲,出身官宦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明朝的進士,祖父官至布政使。家境殷實,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間,他和傅山相識於三立書院,志同道合。明亡之後,他和傅山一樣,對朱明王朝念念不忘,心底懷著反清復明的理想。傅山曾稱讚戴廷拭有俠氣,是因為他好交遊,為人慷慨;稱他有心計,是因為他精明而有幹才。

據說,公元1660年,戴廷栻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與一眾好友出城遊玩。忽然之間,天地晃動,眾人來到了一處山崖上,前面是懸崖峭壁,崖上長滿楓樹和青松,中間還有一座閣樓,只見匾額上寫著“丹楓”二字。

美夢一場之後,戴廷栻就想著能夠在身邊建造一個這樣的閣樓,得以和好友以及天下的文化名流們作樂,所以就按照夢裡所見的閣樓,在家鄉祁縣修建了一座三間四層規模宏大的高樓,取名“丹楓閣”,這座閣樓,閣體重彩硃紅大漆,遠遠望去,紅光滿天。

丹楓閣建成後,傅山親筆題了匾額。同時,戴廷栻還寫下了“丹楓閣記”來記錄這一雅事。又過了數年之後,傅山應好朋友戴廷栻的邀請,寫下了《丹楓閣記》,並且還在文後即興題寫了跋。傅山的《跋》中這樣解釋:“丹”表示紅色,又表示忠心;“楓”是戴廷栻的字,既表示氣節,又表示紅色,一座丹楓閣寄託著當時文人志士的亡國之痛。傅山還說,“我是說夢者也,楓仲聽夢者也”,“楓仲實甚好文,老夫不能為文而為夢,時時與楓仲誦文輒引入夢中。”這個夢,就是他們共同的理想。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傅山所書“丹楓閣”牌匾

正是因為這個夢,丹楓閣以藏書、刻書和以文會友為掩護,成為許多反清志士和文人學者的聚集處。一時間“丹楓閣”名滿天下,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其中知名者除傅山父子和顧炎武外,還有白孕彩、胡庭、薛宗周、張天鬥、李中馥、閻若璩等人,與江蘇如皋縣的“水繪園”遙相呼應,成為大江南北反清鬥爭的營壘。康熙帝曾說:“南有水繪園,北有丹楓閣,朕之心腹大患也。”

戴廷栻以丹楓閣為陣地,傳播傅山的學術著作與詩文。戴廷栻多年來孜孜不倦地收集傅山的詩、文、書、畫,對於不注重收藏自己作品的傅山來說,確實是一位功臣。傅山去世後,他又刊行了《霜紅龕詩文集》。

不僅如此,有儒俠之氣的戴廷栻還為傅山提供了神助攻:

據資料顯示,傅山自出家為道士,便沒有了田產,靠行醫賣藥為生,而且多給老百姓看,還常常不收錢,因此生活十分拮据,曾多次在經濟上向戴廷栻求助。

傅山不但向戴廷栻借錢、借物,甚至還要戴廷栻做他的經紀人,幫他買畫。有一次,傅山想去嵩山旅遊散心,奈何自己囊中羞澀,只好向戴廷栻求援,戴廷栻是又提供車馬,又僱僕人。就連傅山兒子,傅眉的婚事,也是戴廷栻幫忙操辦的。

戴廷栻在經濟、生活上幫助傅山頗多,而傅山為了回報戴廷栻,常在學問、文章上給戴廷栻指點和鼓勵,幫他作書作畫,並充當他的藝術收藏顧問,為他的收藏品作題跋。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在傅山先生的交遊朋友中,最為密切者當數顧炎武了。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顧炎武

顧炎武系江蘇崑山人,比傅山小7歲。二人都是晚明遺民,共同的國家疼痛,使得二人使得兩人打斷骨頭連著筋,心相許情相牽,情深意篤,結成莫逆。

顧炎武早就仰慕身在異地,比他年長的傅山。早年間,傅山帶領百餘名同學智救老師袁繼鹹的義舉讓顧炎武由衷敬佩;後來傅山被捕入獄,絕食九日抗爭底的氣節令顧炎武深深折服。

然而,顧炎武長居江蘇崑山,而傅山流寓山西太原,雖江山阻隔,路途迢迢,卻擋不住兩人友誼相交的步伐,顧炎武曾三次跋山涉水,去訪傅山,可見兩人情誼深深。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顧炎武與傅山第一次在傅山當時的住處松莊會面。顧炎武在松莊與傅山盤桓了不到一月,便又踏上了他“行萬里路”的旅程。初次相識,二人除談論國事外,還有更多的關於人生和學問方面的話題,並以詩唱答。

顧炎武贈傅山的一首詩,題為《贈傅處士山》:

“為問明王夢,何時到傅巖。臨風吹短笛,屬雪荷長鏟。

老去肱頻折,愁深口自緘。相逢江上客,有淚溼青衫。”

傅山看了鐵瓷兒相贈的這首詩,心情激動,便立刻步原韻和了一首《如韻與亭林》:

“好音無一字,文采會賁巖。正選高松座,誰能小草鏟。

天涯之子遇,真氣不吾緘。秘讀朝陵記,臣躬汗浹衫。”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顧炎武在倖免於文字獄“莊氏明史案”(其好友潘檉章、吳炎等慘遭殺害)的禍端後由汾州又來太原造訪傅山。這時著名學者秀水朱彝尊、南海屈大均正來拜訪傅山,因而他們也都得以相識,成為志同道合的友朋。

這次相會,顧、傅之間又有唱和詩三首。傅山的詩是《晤言顧子寧人,還村途中,嘆息有作》:

“河山文物卷胡笳,落葉黃塵載五車。方外不嫻新世界,眼中偏識舊年家。

乍驚白羽丹陽策,徐領雕胡玉樹花。詩詠十朋江萬里,擱吾倫筆似枯槎。”

顧炎武為傅山的這首詩感動萬分,他立即步原韻和了兩首,同題為《又酬傅處士韻》,這裡我們介紹其中一首:

“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車。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能得漢庭明詔近,五湖同覓釣漁槎。”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顧炎武拒絕大學士熊賜履舉薦他參與編修《明史》的聘請,第三次從北京到太原拜訪傅山。這次相聚時間比較長,有意思的是,除了憂時傷世、談政論文、詩歌唱和外,他們還一起創辦了一些實業。

那麼,他與傅山合作做什麼呢?

據梁啟超《清代學術史》記載:“山西票號相傳為傅青主、顧亭林所創辦。”章太炎《顧亭林先生軼事》也記載:“近聞山西人言晉人得李自成窖金,由顧、傅設票號,立新規,天下俗從……有清一代票號制度皆顧、傅所創也。”沒想到,赫赫有名、盛極全國二百餘年的晉商票號,竟是顧炎武與傅山首創的!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山西平遙古城的日升昌票號

顧炎武與傅山的感情其實是至死不渝的,兩人是相逢江上客,有淚溼衣衫。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顧炎武臨終一刻,依然惦記著傅山。他在臨終前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他對傅山的評價很高,他認為自己從傅山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確實可以成為自己的師長,甚至願意永遠和他“相隨拾芝草”。

兩年後,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傅山也隨他而去了。

試看傅山一生,跨越兩個朝代,頑強地生活了79年。他一生致力於抗清,或許正是不願意轉身的遺老風骨,成就了傅山書法中的古拙奇迥,使之成為“清初第一寫家”。而他在詩、畫、醫等其他領域,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多才多藝,氣象萬千,光彩奪目,確非其他人可企及。而他與同時代友人的交往,亦是感人肺腑,流傳千古。這樣一位奇士,我們怎麼能不懷念呢?

中華書脈•明清第一奇士:傅山(下)交遊淺探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詩寫清秋(三)古詩詞中的意境和“格局””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或通過本心書法(點我訪問)官網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