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漁粱鎮】漁粱鎮因漁梁壩而得名。一座坐落在新安江邊上的古鎮,沿著河堤的蜿蜒,整個鎮子保持了原始的土著建築,想必當初這個鎮子十分繁華,往來的商船定是絡繹不絕。“漁梁壩”,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波濤水聲轟鳴,水花四濺,雪浪排空,十分壯觀。大壩是用重達數噸的花崗岩砌成。據說,當年徽商最興盛之時,碼頭上時常停靠著300餘艘大小船隻。可以想像,寬闊的新安江上千帆競渡,挑夫與商人穿梭在碼頭與商行之間,令人驚詫“這一繁華竟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在漁梁壩上釣魚的一名漁夫,下雨天戴著斗笠站在河中的岩石上,等著魚兒上鉤,嘩啦啦的流水聲,顯得這個身影很孤立。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鎮子很長,中間有一條主要的街道,不是很寬,兩邊的房子大多都是老房子,我是先從鎮子外延的小道走了一遍,然後從另一頭折回從鎮子中間的街道漫步。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巷子非常多,每一條巷子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條巷子也都有它的故事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巷子深處的房子都保留了原始的風貌,牆壁上留有斑駁的印記,像是歲月印在牆壁上的紋理。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每一段巷子細細看來,如同藏在歲月最深處,不忍被打擾到。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那時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見了,維度留下空鬧鬧的街道,和兩邊頹敗的房屋,站在最遠處,將鏡頭開啟廣角,能夠被記憶的不是很多。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偶爾遇見在街上玩耍的孩童,能問你從什麼地方來,也許很多年前,這天街上住了很多各地而來的漁民。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獅子橋,始建於唐代,下有橋,上有廊,下面的一條河將整個漁粱鎮一分為二。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橋上留有休息的地方,想必來這裡閒聊的人很多,圖中的老人坐在橋上像是在靜靜地想著一些事情。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漁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鵝卵石排列有序,俗稱魚鱗街;一色的木板房屋佈於街道兩側,重樓挑簷,鱗次櫛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藍天彷彿成一線。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各種店鋪、莊號古貌猶存。街南的漁梁壩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漁梁的一大景觀。壩下飛珠濺玉,雪浪滾滾,蔚為壯觀。從漁梁壩走百步石階上岸,過望仙橋就到了新安第一關——新安關。出新安關,過紫陽橋就到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結廬講學的紫陽山,明代曾在這裡建造紫陽書院。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漁梁街上無論是商鋪還是老宅,都是清一色的木結構建築。然而,這個特色也為防火帶來了巨大的難題。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老街上的巴慰祖紀念館就坐落在漁梁街的中端,經巴氏後裔精心修繕而成,裡面擺放的既有康熙皇帝送給巴慰祖爺爺的“蓮淑長春”匾額,還有乾隆皇帝賜予巴慰祖“星璨南天”匾額,十分珍貴。這座房子三進二層四個天井,足見主人的地位之顯赫。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此外,“方思政堂”建於清初,內部建築構件採用了徽州三雕中的“鏤空立體磚雕”,人物故事情節栩栩如生。類似這樣有著重大保護價值與歷史人文價值的古建築還有很多,但是它們時刻處在火災隱患中。街區裡住著的多是老人與小孩子,街道的電線線路則像蜘蛛網一樣在古建築間穿行佈設。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漁梁老街的房子最有特色的一點是“亦店亦宅”,有前店後宅式,前店中坊後宅式,下店上宅式,坊宅混合式。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而“巴道夫運輸過塘行”則是一座典型的前店中坊後宅式建築,主要經營茶葉兼營其他雜貨。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如今,從漁梁街保存下來的昔日店鋪的面積來看,“巴道夫運輸過塘行”是整個漁梁街上最大的商行。“巴道夫”為人名,“過塘行”為貨物中轉批發店之意。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這裡擺設依舊,但當年繁忙的景象早已不在,在商鋪的前廳正中擺著一張碩大的櫃檯。

千年漁村漁梁壩,一座新安江邊的古鎮,徽州人從這裡走向輝煌

漁梁街上尚存百餘幢老房子,保存最為完整且至今還有人居住的是“同和堂”。“同和堂”有大小房間10個,空間佈局開闊,可以看出當初建房人的闊綽程度。雖經百年風雨滄桑,但徐家老宅仍保存完好,窗花、門邊、木柱的鏤空都完好無損,雕刻得十分精美。“這要得益於全家人的拼死保護。”老徐說,在極左年代,他們用泥巴將房子的雕刻糊上,再貼上“標語”,“老宅的雕刻這才逃過了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