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天橋齊名的天津“三不管”

現在,一提起南市就有人用“三不管”來代替,其實是個誤會。清末天津城南一帶是片又大又深的水窪,據說比北京的什剎海還大。水窪的西北,有一片熱鬧的場地,很多供遊人往來乘坐的小船停在那裡。水中有幾座小島,一座小島上有座小亭子,有人在那兒把酒吟歌,非常盡興。那就是被文人雅客命名為“虛舟亭”的地方。《津門徵跡詩》中“遠望城南草色新,虛舟近與寺為鄰。平橋曲榭清涼界,四面荷花爛似銀”就是說的那裡。這片水窪叫“城南窪”,也就是後來被天津人叫做“南市”的地方。而三不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與北京天橋齊名的天津“三不管”

1900年,老城被拆毀了。北大關地區被八國聯軍瘋搶,人們開始向南市地區轉移。據民國《天津縣新志》“坊巷”中記載:“……在日本租界毗連地闢三街,曰南市大街,曰廣益大街,曰榮業大街。自東南城角至南門外直街,繁華美飾與租界不相上下。”這個《天津縣新志》考證下限在1911年。也就是說,早在1911年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南市的起始--“南市大街”和另外兩條街道。

與北京天橋齊名的天津“三不管”

從1910年的《日本人繪製的天津地圖》中可以看出,南市這個地區已經按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畫出了街區走向,除了南市當中的一片大水窪外,已經規劃好了各條街道:南北5條,東西10條。從這個規劃不難看出,當時的規劃者已經對南市的發展有了勾勒。

從《京津兩市圖》能看出,到了1917年,南市已經完成了大部分街道的劃分,只是中間的大水坑還在,在這張地圖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大坑邊上的趙家冰窖,與後來的街道相比,位置不差毫分。

到了1920年,《天津修建地圖》上南市中間的那個大水窪不在了,也就是說,南市的改造基本完成。

到了1936年,南市地區的街道地名就是現在的地名了。南北通暢的大街是建物大街(廣興大街)、東興大街(廣善大街)、榮業大街(首善大街)、慶善大街。東西通暢的大街是官溝大街、榮吉大街、清河大街、榮安大街、陸安大街、富貴大街、保安大街等。

“三不管”比南市有名氣。過去有句老話:“不到南市逛一逛,白到天津走一趟。”三不管可謂當時天津主要的“商業中心”。

“三不管”從字面上看是誰都不管,但實際上這裡有它自己的生態圈。當時的政府、租界和黑社會都各有各的目的,說是“三不管”,可誰都沒有放棄過這塊“肥肉”。

南市地區的“三不管”並非固定不變的,隨著南市地區的規劃開發,不同時代的三不管地區也不一樣。

“三不管”其實是一處四周有住房和院牆的空地,類似現在的自由市場。

與北京天橋齊名的天津“三不管”

1936年南市的“三不管”位於南市東北角--榮吉大街以北、廣興大街以西的地方。從地圖上看面積不是很大,比後來的東興大街三不管要小得多。那個被壓縮了的大水窪,已經到了西側是高家大院、東側是廣善大街、南北側是後來形成的福安大街和華安大街的位置。這也是後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三不管的所在地。

到1945年,我們從一張美軍使用的天津地圖詳圖和1946年天津地圖上看到,南市已經成為了現在的模樣,水窪和紛亂的街道沒有了,已經形成了永安大街、華安大街和福安大街的格局。還增加了祿安大街和治安大街,祿安大街就是從南市通往蘆莊子的一條街道。

但是得注意的是,三不管從原來的地方,又挪到了南市中間--西側東興大街、東側廣興大街、北側榮吉大街、南側永安大街這樣的一個區域內。從這裡可以看出,三不管是隨著地域的變化而變化的,並不是“南市就是三不管”,三不管也不能代表南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