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併成為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北洋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1])。他還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北洋軍閥|吳佩孚

同治十三年(1874年)4月22日,吳佩孚生於山東省蓬萊縣。光緒五年(1879年)入私塾讀書。次年被父親送到私塾就讀,置身喧鬧中仍靜心背誦功課,格外受先生器重。光緒九年(1883年)開篇做文章。光緒十二年(1886年)唸完四書五經。光緒十六年(1890年)父親因病去世,吳佩孚與母相依為命,家境漸寒,乃到蓬萊水師營當學兵。[2]光緒十七年(1891年)春到登州府從宿儒李丕森學習,成績平平。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秋,由於掀反鴉片臺指責男女同臺演戲,吳佩孚被革去秀才功名,避禍外逃,冬天到北京,以寫春聯、卜卦為生。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春,吳佩孚得堂兄吳亮孚資助投天津武衛左軍聶士誠部,在管帶沈某處任戈什哈,受知於文案郭緒棟。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吳佩孚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9月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成立“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吳佩孚放棄進學堂繼續學習的機會,投天津陸軍警察隊任正目,旋升額外初等官。

北洋軍閥|吳佩孚

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使館副武官青木宣純(曾任北洋軍教官)與袁世凱面商日中聯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招募東北“馬賊”等事宜,袁從北洋軍中挑選數十名精幹士官,與其組成了聯合偵探隊。這些北洋軍官大多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故工作頗有成效,其中就有後來的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吳佩孚原是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參加日軍的諜報活動後,幾次進出東北,其間曾被俄軍俘獲,但拒不招供,被判死刑後跳車逃生,戰後晉升上尉軍銜,日軍授勳以資表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投奔清軍第三鎮統制曹錕,以其才智和靈活,逐漸得到曹錕的賞識和重用,並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29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曹錕第三鎮假造兵變,嚇走四位迎接袁世凱南下的專使,吳佩孚隨同行動。9月改任中央陸軍第三師(曹錕)第六旅(張鴻逵)炮兵第三團團長,駐南苑。民國三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21日,袁世凱下達“賜爵令”,曹錕被封為一等爵位。吳佩孚被曹錕提升為第六旅少將旅長。

民國七年(1918年)1月14日,吳佩孚向襄陽的黎天才靖國軍進攻,24日黎天才、劉公戰敗自襄陽西走,25日吳佩孚進佔襄陽,30日任第一路(總司令曹錕)前敵總司令,進攻湖南。2月6日,曹錕自天津南下在湖北孝感設南征大本營,在漢口劉園成立第一路軍總司令部,命吳佩孚為第三師署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率軍入湘作戰。3月27日佔領長沙。但北京政府卻任命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而曹錕只獲得一塊“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吳佩孚得了一塊“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以資鼓勵。並有消息說段祺瑞擬以徐樹錚代替曹錕為直隸督軍。湖南的勝利沒讓吳佩孚當湖南督軍,反而要把已得的地盤、職位讓出來。曹錕為此極其不滿,4月4日電辭兩湖宣撫使,請假“養痾”。吳佩孚以餉械供應不及也按兵不動。為分化直系,6月3日,段祺瑞授吳佩孚“孚威將軍”稱號,以拆曹錕的臺。此次曹錕雖然主戰,但不願親自出馬。北京政府在6月20日特派吳佩孚為援粵軍副司令。8月7日,吳佩孚在曹錕支持下致電江蘇督軍李純,痛斥“武力統一”,指責安福國會。21日又致電馮國璋,要他頒發罷戰令。與他相配合,曹錕則接連不斷地向北京政府催索欠餉。28日,段祺瑞召集主戰派密議對付曹、吳辦法,決定催派奉系、皖系的軍隊前進,維持張敬堯的湘督地位。之後,吳佩孚連發停戰通電,博得一片讚揚聲。為壯大反段聲勢,9月26日,發表由吳佩孚起草,有南北雙方將領簽名的通電,要馮國璋頒發停戰命令。

民國八年(1919年)秋冬之際,在曹錕串聯下,直系的河北、江蘇、湖北、江西四督和奉系的東三省結成反皖同盟。12月28日馮國璋病死,曹錕成了直系首領。吳佩孚因打下的地盤被皖系張敬堯所奪,乃決定罷戰主和,並與南軍通款攜手。是年11月28日,吳佩孚與陸榮廷、莫榮新、譚浩明、譚延闓等,在衡陽會議上組織所謂“救國同盟軍”。民國九年(1920年)1月17日,吳佩孚以前方經濟困窮,官兵思歸為 由,要求撤防北歸。以後又多次發電,措詞也越來越激烈。段祺瑞為阻止吳佩孚軍北撤,強行撤換河南督軍趙倜,改派其妻弟吳光新。吳佩孚通電反對。他不管北京政府批准與否,在3月上旬派人將700餘名直軍家屬送回北方,並電請張敬堯來接收直軍防地。5月25日,吳佩孚率軍全部北撤,31日到達漢口。6月7日,吳佩孚到達鄭州,將部隊主力佈置在京漢鐵路沿線。13日,吳佩孚又電反皖的八省督軍,建議召開國民大會解決一切問題。奉軍為策應直軍,也將部隊零星開進關內。

民國十年(1921年)4月14日,河南成慎、孫會友在彰德起事反對趙倜,吳佩孚本來支持倒趙,但趙倜勾結張作霖,張作霖迫曹錕,吳不得已出兵,18日平定了彰德之事。4月27日,曹錕、張作霖、吳佩孚等北洋將領聯名通電反對廣州選舉總統。7月間,因湖北督軍王佔元只顧私囊,激起兵變,湖南、四川出兵征討,29日湘鄂戰事開始,湖北部隊節節敗退,王佔元向吳佩孚請援,吳令第二十五師師長蕭耀南為“援鄂總司令”,30日到達漢口,在劉家廟守侯不前,坐視王佔元兵敗。到民國十年(1921年)底,經過一年多的擴軍練兵,吳佩孚已擁有十餘萬兵力。同年北洋軍政府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率大軍南下平息兩湖戰爭。此時吳佩孚的官職已與曹錕相當,勢力日漸坐大。此間,直奉兩派爭奪中央政權、勢力範圍的鬥爭日趨激烈。直係軍閥先佔直魯豫地區、奪取了江蘇、陝西地盤,後吳佩孚又奪得兩湖,直系顯然佔有了中國的半壁河山。直皖戰爭後張作霖在關外的勢力得到迅猛的發展。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2日,吳佩孚電北京索餉,梁士詒未能應。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48歲的吳佩孚任直軍總司令,使張作霖12萬人的奉軍敗北山海關外。[6]赫赫武功讓吳佩孚聲名鵲起。這個有著“一嘴短短的紅鬍子,長臉高額,鼻相很好”的直係軍閥被當成“中國最強者”。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8日成為首次亮相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中國人。是時,吳佩孚掌握著直系最多的兵力,擁兵數十萬,虎踞洛陽,其勢力影響著大半個中國。人們普遍看好吳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雜誌《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

北洋軍閥|吳佩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