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才夠(十):怎麼和孩子談錢

多少才夠(十):怎麼和孩子談錢

今天分享《羅輯思維》裡一位教育專家-樓夷的課程,叫《怎樣和孩子談錢》。

她有兩個孩子,一個8歲,一個4歲。這門課程就是她家庭教育經驗的分享。她將告訴你怎麼用錢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需求,激勵他積極行動。

我們都知道,人的需求其實是很複雜的。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會進入求學、工作階段,會遇到越來越多複雜和艱鉅的任務,這些需要他們長期堅持甚至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完成。這個時候,光靠有趣、同伴或者簡單的激勵是沒有辦法讓孩子持續下去的。

所以,孩子7歲以後,就要升級培養策略了,你需要一些工具,幫孩子想清楚需求是什麼,然後讓他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幫孩子衡量需求,我推薦的方法是錢。接下來,我來具體說說。

我知道,有不少家長反對和孩子談錢,認為用錢做獎勵推動孩子行動,會讓他唯利是圖。但實際上錢是中性的,它是價值的量尺,是一種資源。

讓孩子瞭解錢,學習如何使用錢,就是教他學會盤點自己的資源,估量自己的渴望,設定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多想要,才會更積極地去努力爭取。

怎麼和孩子談錢

和孩子談錢,到底談什麼?有三個問題:錢從哪來?如何花出去?如何用錢來衡量一切?

一、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錢從哪來?

我們和朵拉正式談錢是在她7歲時。那年春節,朵拉收到了一筆壓歲錢,用這筆壓歲錢給她付完學雜費後,還剩1000元。我們就給她開了一個自有賬戶,把這筆錢存進去作為基礎基金。

家裡的親戚瞭解到朵拉有這樣一個資金賬戶後,當她稍微表現得好一點,大家就慷慨解囊,往她賬戶裡存錢作為獎勵。但怎麼判斷表現,給多少獎勵,卻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親戚也不懲罰呀,這麼獎勵幾次後,朵拉越來越覺得拿到錢並不難。所以,我們後來做了細緻的規定。

第一,明確掙錢的標準。

比如額外做的事情才給錢,而且最開始時不給太細的給錢標準,方便家長調整。而對於孩子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不能給錢,避免他把一切都當成交易。另外,如果她不遵守各種行為規範,比如不按時完成作業等,還會被扣錢。

那朵拉做什麼能掙錢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完成額外的學習任務,比如自學可汗學院。她每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視頻學習並做對全部練習題,就會得到10塊錢獎勵。

另一種是對家庭做出額外貢獻。比如,給弟弟唸完一本書,可以掙10塊錢。如果書比較厚,可以掙20塊錢。

第二,明確裁判。

在我們家,朵拉爸是唯一給錢的人,也是調節孩子零用錢水準和獎勵標準的唯一評判人。

第三,有儀式感。

自有賬戶裡的每項支出,我們都會清楚、確切地記錄在EXCEL文件裡,形式莊重嚴格,完全公開透明。朵拉爸還把EXCEL上傳到了網絡雲端,這樣朵拉想查時,爸爸就能隨時隨地在電腦、手機上查詢。

這其實是給孩子公平、即時、持續的反饋,讓他知道任何東西都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而且努力是有成果的。

到目前為止,朵拉的存款達到了9853元。現在她有了第一個人生小目標,成為萬元戶。

二、錢的來源問題解決了,那如何教孩子花出去呢?

首先,勞動所得才能自由支配。

朵拉的存款裡,一部分來自努力工作,另一部分來自壓歲錢,這兩筆錢是分賬管理的。

壓歲錢在春節的短短几天裡就能獲得,這樣孩子花的時候容易沒負擔,沒標準,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所以,我們規定,壓歲錢雖然是朵拉的,但使用時必須得到爸媽同意,不同意就不能用,要繼續存在賬戶裡。

而朵拉的勞動所得可以完全由她自己支配。如果朵拉想買的東西,我們也覺得很好,那麼爸媽贊助一半的錢,她付一半就可以;如果朵拉想買的東西,我們不同意買,那隻要她願意負擔全部費用就可以買。

另外,在家庭常規支付範圍內的花銷,我們會承擔。對於那些非家庭常規支付範圍內,但是朵拉想做的事情,她可以自己花錢。

比如,如果她吃完飯了,飯後想吃冰淇淋,就可以讓我們買單。如果她沒吃完飯,但是飯後卻想吃冰淇淋,那就要自己花錢。

三、怎麼用錢衡量和管理自己的慾望

個人賬戶的誕生讓朵拉對於錢的看法發生了鉅變。過去,她對錢沒有很強的認知,對她來說,錢和小紅花、積分沒有什麼區別,錢的多少也沒有太多區別。現在,她有了三點變化:

第一,不會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在要一個東西之前,朵拉會先了解誰付錢,要付多少錢。如果是要自己付錢,價格又比較貴,她就會抑制下當下的需求,耐心等待。

第二,朵拉會規劃哪些東西更值得買,哪些可以以後再說。比如,她和我們出去吃飯,總是會先吃自己點的,以免忘記吃了,自己要付錢。

而且,朵拉還有了掙錢的意識。有一次,因為表現不好,朵拉被爸爸扣了100塊錢,她整整哭了三個小時。當天晚上她就給弟弟讀了5本書,第二天早上拖著弟弟起床強迫繼續讀書,終於掙回了100塊。

其實,認識到錢的存在和影響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進一步理解錢的意義,並且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那怎麼做呢?朵拉爸的辦法是提問,讓孩子說說每件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因為認知能力不足,小朋友看事情往往只看兩頭:是非,好壞,對錯,沒有中間地帶。但錢是天生的量化工具,就像一把尺子,可以衡量複雜的東西,包括人的慾望。孩子知道自己願意花多少錢買,就能清楚自己對一件事情有多渴望。

比如,有一段時間,朵拉喜歡上樂高店裡的迪士尼城堡,但它的標價是3699元。於是朵拉爸問她,假如樂高店降價,多少錢你願意買?朵拉說,1500元。朵拉爸再問:那降到多少錢,你會毫不猶豫地買呢?朵拉的回答是,900塊。

你看,價格變了,行為就改變了。

同樣,這把尺子也可以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慾望。

比如,很多父母頭痛,不知道怎麼控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朵拉就迷上了一個叫《模擬城市》的遊戲。朵拉爸同意她每天可以玩30分鐘,但是她需要用自己的錢來買,價格是一塊錢一分鐘。朵拉思前想後,決定每天只玩20分鐘,這樣就只花20塊錢。

朵拉爸每天還會跟朵拉玩一個問答遊戲:想一想,從1到10,你有多喜歡一樣東西?多討厭一件事情?通過這樣的問答,孩子會知道,越喜歡的就願意付越多的錢去獲得它。

四、怎麼用錢衡量和管理同別人的關係

錢作為一把尺子,還能管理和別人的關係,比如減少我家兩娃大戰的次數,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做買賣。

以前,要是朵拉看中老二手中的寶貝,會用兩個辦法,一是搶,二是騙。每次到最後都是以一場驚天動地的打架結束。

有了錢這把尺子後,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一次,朵拉看上老二手裡的小盒子,老二不肯給,朵拉就提出直接購買,最後花5塊錢成交。

最有意思的是,當朵拉爸問:“誰賺到了?”姐弟倆都覺得自己賺到了。朵拉爸再問:“為什麼?”朵拉回答說:“因為想法不同,我更喜歡盒子,二寶更喜歡錢。”

朵拉爸緊接著說:“不光你們倆不一樣,所有人都不一樣,所以你往窗外看全都是買賣。朵拉你也要多做買賣,因為只要做成買賣,你就賺到了。”

朵拉問:“怎樣才能多做買賣呢?”

朵拉爸說:“就像今天你發現你跟二寶對盒子的想法不同一樣,你要去發現你跟別人有什麼地方想法不同。想法越不同,不同的時候越多,你的買賣就越好做。”

說完了做買賣,再來說第二種辦法,秘密投標。

以前朵拉爸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如果只有一份就不敢拿回家,怕兩個孩子鬧。現在,朵拉爸讓兩個孩子各自把標價悄悄告訴他,然後再把東西給出價高的人。中標的錢由朵拉爸記在兩個孩子的賬上,一人一半。

為什麼要秘密投標呢?朵拉爸說,因為公開拍賣的話,孩子們會激情報價,報出過高的價格,事後會後悔。拍賣的目的不是為了拍出高價,而是為了找到一個合理的分配方式,所以選擇了更溫和的秘密投標。

招標所得不是賣貨,錢就變成多出來的而且又可以切割的東西,兩個孩子一人一半,這種分配方式最合理。

所以,錢本身沒有魔法,但它能幫助兩個有價值的東西互相交換,但凡雙方自願達成的交易,那必然是雙贏。我們家用錢為工具,兩娃資源的分配就不再靠打架了。

朵拉爸關於錢的做法,能讓孩子明白錢作為工具的作用,交易的作用以及一個質樸的道理,那就是一切皆有代價。更重要的是,錢加強了孩子的責任感——我想要的東西我自己掙錢自己買,買了就屬於我。我有權利,也有責任。

多少才夠(十):怎麼和孩子談錢

多少才夠(十):怎麼和孩子談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