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下方方日记,觉得写的很好很真实,为什么大家都批她呢?

用户817664026214464


看过网上后来登出的几个小段,许是某几天的日记。凭心而论,似乎也没看出太出格的言论?不过并未系统、整体关注过。也不能妄下结论。谨就今天提问倾向试分析如下:也许是这样,主观上可能并无恶意,包括评论时下某些社会现象、问题。但在特殊、敏感时间段就容易被放大,份量加重!平常同样议论说了还或许根本无人关注,若当此时正好被某些人、势力为巳所需、断章取义、歪曲、放大、利用也未可知,真是出其本心意外了!一一什么叫别有用心?其中某些可能被歪曲了原意的言论、观点产生的反作用力特别容易激起社会舆论的反感、造成思想、认识混乱!客观上确实造成了消极影响!当事人此时心里是否有:有嘴说不清、难逃干系之感?当然是否真如此,还有待时间及调查考证。但至少本人一直有种直觉:有人希望咱们乱!一一挑拨离间?咱们内乱了就有人高兴!就中了他人下怀!咱们越互相吵、骂、指责越热闹越混乱就越好!有人希望咱们乱、嫌咱们乱的不够!还应该大乱!从各个方面都大乱才好!乱到咱们自乱阵脚、无暇他顾才好!一一成语:以授其奸?如是之,其心昭昭,何其毒也!

但从另一方面也是个教训!至少是个教育?出言须谨慎!三思而后言。身份、地位与言论的重量成正比!一一反向不是有人微言轻么?对社会认知的影响面也比普通人广泛的多!其产生的社会反响也强烈的多!这就要求这类人站位更高一点儿、眼界更广一些、思考更全面一些、认识更深刻一点儿!一言一行都要对党、国家、人民、社会真正负起责任来!独家、个人不行!说着玩儿不行!随便说说更不行!您的身份、地位在那儿、声明也没用!言论不能太任性、太自由!普通百姓行。您不行!观点、看法要有极积的导向作用!越是敏感、特殊时期越是如此!

也注意到近段时此事件引起的舆论风头似乎有所减缓?总自觉欣慰:国家、社会、人民更加成熟了!

声明:谨就此文观点作答,并不倾向任何一方,尊重、赞同最后事实调查结论。


墨砚余生


答:听作协剖析是因为欠全面——

1、关于立即建立方舱医院🏥全国各地志愿者奔赴现场等,方女士她没有如实叙述。

2、咱国家在后续的抗疫防疫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作家她只字没提。

3、全国十四亿人民居家,封小区等,这全民皆兵,万众一心,听院士们的话🙋方老师她还是未提及。


绥格格


方方日记很火,但很多人是在看了评论之后才注意到方方的。之前对方方一无所知。批评方方的人,往往也是这批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日记有时效性。武汉封城的时候,大家人心惶惶。很多人非常关注武汉封城后的情况,方方日记应时而出,极大地满足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心理诉求,得到很多的好评。那时候几乎听不到批评的声音。那些因为评论才来看日记的人,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初的那段时间,不能感同身受,因而体验不到第一时间读到日记时的心态。往往只是带着走马观花及求证的态度过来扫一眼就走的。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其次,日记里对病毒为什么没有及时告警,导致无数医生及老百姓被感染一直穷追不舍,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于是开始组织反攻,针对日记里的一些措辞紧咬不放,认为方方所记录的不是事实,都是听来的。不明观众于是受到了影响,也跟风攻击方方。但方方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武汉生活了几十年,在武汉有无数的亲朋好友和熟人,而且她本身就在疫区武汉,作为知名作家,如果她没有资格去记录这些,谁有资格记录呢?即使是记者,也是通过采访才能了解发生了什么。方方通过跟医生朋友了解情况,其作法跟记者采访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很多跟着批评方方的人,其实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就意味着受到情境的影响,人们放弃了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再三,关于日记在海外发表,很多人感觉受到了伤害。这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家丑不外扬。认为武汉发生的事情很丢人,不应被海外知道。还担心其它国家因此而攻击中国。但即使方方不记录,全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会关心疫情最初是怎么发生的,这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也就是死也要死的明白。很多国家的第一个感染者都直接或间接跟武汉发生关系。追寻零号感染者是疫情之后必定要做的一件事,目的是为了找到源头以便预防。方方日记所记录的并不过分。即使在国外发表,也是她的权利。她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记载了影响世界进展的2020年的大事,这对世界是一个贡献。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一个事件的发生,即使是偶然的,也必有人为的因素。寻求根因有利于改进与预防。如果大家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方方日记,会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