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戴口罩跑步导致猝死,疫情期间运动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沉默是金25630


复学不到10天时间,两名初中生皆因戴口罩跑步猝死

据悉,4月24日下午,河南省一名15岁男生上体育课跑步时猝死。男生父亲猜测孩子猝死的原因是因为戴口罩跑步。时隔不满一周时间,4月30日下午,湖南长沙湘郡未来实验学校一名学生同样是在上体育课中猝死。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名学生是在初三体考一千米测试时戴着n95口罩,猝死原因是呼吸不畅所致。

在这短短的不到10天的时间里,就有两名青少年学生因为戴口罩,而在体育课上发生猝死的悲剧,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戴口罩进行体育锻炼,弊大于利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步稳定,各地学校都在陆续开学。而复学之后,孩子们肯定是按照正常的课程安排来上课的。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不得不佩戴着口罩上课。可正因为这样,所以近日才会发生这两起学生在上体育课期间猝死的悲剧事件。

专家提出,绝大部分情况下戴口罩跑步不会引起猝死。但当人体激烈运动之后,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这时候戴口罩会影响氧气的摄入,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代偿。所以,在进行长跑或者打球等较为剧烈的运动时,是不适宜戴口罩的

此外,国家也曾在口罩的使用标准中指出,在空旷的地方,包括运动场地,是可以不戴口罩的。疫情之下做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但为了安全着想,则不提倡在运动是戴口罩。

多省市做出了取消中高考体育考试的决定

对于复学不到10天时间里,两名学生因为戴口罩跑步而猝死的事件,让大家倍感焦心。口罩虽然不是完全密不透风,但是由于运动后对氧气需求大,所以才致使学生出现了严重缺氧的问题。

事件一出,目前有些省份已经取消了学生的中考体育考试。上海、浙江等地区都已经表态了。甚至陕西省还表示说要取消体育考试中的长跑项目。

学校方面做出的决定是合情合理的,也很有必要。毕竟不管在任何时候,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才是首要的。

对于这个事件,大家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互动哦!


贤思妈妈


刚刚开学没几天,一个令人悲痛的噩耗传来了,4月14日下午5点左右,浙江温州市某实验中学九年级七班刘某,在参加学校体育课1500米跑步时晕倒在了操场上,学校第一时间送往当地医院抢救,但令人遗憾的是孩子最终未能救活。

据悉,当天该校组织了初三年级11个班的学生,同时在操场进行1500米跑步训练,这名学生是在跑完后突然晕倒的,学校立即将该生送往当地医院,从学生倒地到120来到现场急救,中间大概间隔了十几分钟时间,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回来。刚刚开学第二天,就传来这样的噩耗,不禁让人唏嘘:“躲过了疫情躲不过这一劫”15岁的花季少年,生命才刚刚开始,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同学们惋惜: “学长人真的好好,突然就没了”

随后,一位同校的家长发了朋友圈,连发四问,质问学校:

1)一直身体健康的小孩,死亡前发生了什么?

2)学校面对小孩时,在黄金四分钟里做了什么?

3)学校的监控模糊。存在大量死角,导致1和2问题得不到解答;

4)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前,在家呆了三个月的学生,学校有无必要为了成绩,过早的开展高密集型和有强度的体育锻炼?



随后“1500米是否运动量过大”、“缺乏锻炼”、“体育网课”等关键词引起了网友热议。

就连体育老师也觉得很不合适:“1500?那么久没锻炼,来就上这么大强度?作为一个体育老师的我个人觉得欠妥...可惜了一个花朵,但也客观反映了当代学生的体制有待提高”

“不知道学校怎么想的,三个月居家就算坚持运动,那也很有限好啊,哪能一上来就1500m的强度???都得慢慢加的呀。。。唉,可怜的孩子。



巧合的是,这件事情发生之后,4月16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就宣布了取消2020年中考体育测试,体育分不计入中考总分。不免让人揣测是不是跟这件事有关。

疫情、开学、1500米长跑推动了这件事情的发酵,到底是长时间不锻炼,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结果,还是一下子运动量过大,孩子受不了?有专家说,温州16岁男学生死亡事件,属于一个典型的 运动性猝死 ,如果孩子没有先天性心脏病,没有其它特殊疾病史,这种运动后的猝死,应该属于一个身体素质低下,“超量”运动诱发的一个心脏骤停。一时间,运动性猝死的话题再次走入爸妈的视线,这已经不是第一例学生运动猝死了。


校园里如何急救?

急救设备、急救知识、急救意识缺一不可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我国的急救成功率一直是个位数,并无明显增长,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急救知识缺乏以及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缺乏。”

上面的悲剧,也暴露了校园急救的诸多问题,比如师生没有急救意识和知识,甚至校医也不具备专业的急救资质,更别谈急救设备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虽然我们无法提前防备,但也不是束手无策,急救设备、急救知识和急救意识缺一不可。先来说下,我们 每个人都能掌握 并且可以 救命的技能 —— 心肺复苏术 详细方法如下:

1)确认环境安全

这一步主要是看一下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先把自身和患者置于一个安全的地方才能实施心肺复苏。不要一上来就开始抢救,一定不能慌,要确保周围环境足够安全。

2)判断病人意识

轻拍患者肩部,并大声呼喊患者,比如:“喂,你怎么了,快醒醒。。。”如果患者没有意识,第一时间拨打120,要指定一个人打,千万不要重复打。

3)摆正患者位置

这一步很重要。将患者双手举过头,双腿放平,右腿搭在坐腿上,一手托住后脑勺,一手扶住盆骨,使患者平稳的向左转身,成仰卧位。

让患者平躺在坚固的地方,头下不要垫衣服或者其他东西,保证呼吸顺畅,如果患者呕吐,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4)检查呼吸

触摸患者的颈部动脉,观察胸部轮廓起伏,如果没有呼吸,要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5)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是按压 30 次,人工呼吸 2 次,按 30:2 的比例持续交替进行(按压位置是胸骨下半段)。按压的速度约每秒按压2次,手一直要紧贴胸部。1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成功率可达90%;4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降至50%;10分钟以上开始抢救,患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下降10%!

6)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

清理患者口鼻异物,保证其呼吸道通畅。

然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操作时需要捏住鼻子,抬高下巴,包住患者的嘴吹气,吹到胸部隆起为准。


现在很多城市都有提供除颤仪的服务,下面是操作步骤:进入微信——点击 “支付” ——点击 “城市服务” —— “看病就医” 里面找到 “急救服务” ,点击进入,就有了对应地区的急救服务公众号,里面就有 “AED查询”。下面是实操图,可以按照这个看一下自己所在的地区有没有这个功能。但一般来说,大家第一时间都会直接打120,他们也会自带除颤仪。向右滑动,查看下一张。

只希望,我们每个人永远都用不到这些急救技能,所以在平时生活中就要加强身体素质管理,尤其是家有中小学的爸妈们,一定要督促孩子以下几点:

怎么在平时预防运动猝死

1)不要再熬夜

“熬夜”,堪称运动猝死第一大杀手。运动型猝死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运动后引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熬夜”尤其对心脏影响最大。在国内,看到最多就是青年人加班熬夜猝死的,很少有报道青少年熬夜的,但其实,在青少年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睡眠不足!去年3月,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62.9%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正常来说,6至12周岁孩子的睡眠时长应该在9至10小时,13至17周岁的青少年睡眠时长应在8至9小时。而调查却显示:13至17周岁的青少年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

81.2%,而6至12周岁孩子的这一比例则为32.2%。排在“睡眠神偷”排行榜第一的就是课业压力,其次是电视、手机、电脑等蓝光产品。不要以为青少年熬夜没什么,熬夜除了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易冲动、发脾气以外,长期熬夜不仅很难补回来,对心脏会有很大影响,心跳加速、心慌、四肢无力等老年疾病都有可能找上青少年。

2018年,轰动一时的35岁大学教授,因长期熬夜不幸去世。他是别人口中的“运动达人”,但也没逃过猝死的噩运。

原因就是长期熬夜,睡眠不够,生活不规律,长年累月,身体终于吃不消了。

2)适度锻炼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锻炼更是难上加难。虽然网课也有体育课,但通常是这个状态: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家里床上停课,想让孩子动一动,基本不可能。

所以,至少要培养孩子一个运动习惯,比如游泳、慢跑、打羽毛球、或者网球,乒乓球等,专家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很有效的减压方式。体育锻炼过程中,新陈代谢加快,心率和血液流速会提高,可以让大脑从疲劳状态中解脱出来。”经常锻炼可促使人体内产生内啡肽,这是人身体中一种激素,俗称为

“快乐因子”。 它可以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心态,使人精神振奋,学习效率会提高。

因此,爸妈们可以合理制定一个运动计划,保证孩子每天足够的运动时间。现在大部分中小学都要开学了,如果学校有安排体育活动,爸妈们一定要注意了,提前给孩子在家安排一些小的锻炼,才能适应学校的节奏。

3)健康饮食

前几日,钟南山和张文宏两位专家在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早餐食谱。先来看钟南山的早餐: 两个橙子、一个鸡蛋、加了芝士的面包片、一碗加了全麦饼干的牛奶、一大碗红豆粥,“钟南山还笑称,“两个橙子,挺贵的。早餐吃这么多,所以我每天的精神都很好。”

他建议,早餐大概占全天摄入热量的30%以上,中午占40%,以肉、鱼、禽、蛋、豆类为主,晚餐一般吃得少,摄入热量占全天的30%就够了,以谷类食物为主。“食不过饱”

则是钟南山的另一条饮食原则。张文宏也建议,早上一定要给孩子吃好,不能吃粥,要吃 鸡蛋、牛奶 。道理和钟南山一样,早上一定要吃好, 营养要全面

尤其是是 晚饭不宜过饱,少荤腥、多素食 ,很多同学午餐在学校食堂吃,难免吃的不爽,晚上就想大吃一顿。时间长了不仅体重增加很多,而且晚上学习的时候会更容易犯困,效率很差,对肠胃也不好。所以晚上爸妈们可以给孩子做一些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其次,少 喝饮料、少吃糖类食物,多吃水果,青少年时期要保证钙的摄入量。

总结9个字就是: 少熬夜、管住嘴,迈开腿 。长期坚持,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家认为刚开学就让学生跑1500米合适吗?此次猝死学校要负多大责任?


Java实用技术


据报道,近日连续发生两起初中生开学后“戴口罩”跑步猝死的事件。

一起发生在4月14日,浙江温州一名16岁男生复课第二天参加1500米跑,倒地猝死。

另一起发生在4月24日的河南省周口市,一名15岁初三学生与同学一起在操场跑步过程中倒地猝死。

而根据监控视频,该生仅跑了两、三分钟,并不存在“剧烈和过劳”问题。

由于现在仍处在疫情期间,学生开学后还带着口罩,于是乎很多人都把这种猝死归咎于“戴口罩跑步”。

事实上,这种猝死与戴口罩,甚至与跑步都没有关系。

道理很简单,往年媒体也不断报告有学生“体育课”猝死的消息,那时的学生没有戴口罩嘛。

还有人又“老生常谈”地说,“现在的学生体质太差了”。

这种“老生常谈”也是长期存在于多数人心中的错误认识。

体会差跟猝死更没有半点关系。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年纪轻轻的“健康”学生为什么会突然死亡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健康”,而不是真正的健康。

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约90%的猝死是因为心跳骤停。

因此,几乎可以说,猝死就几乎等于说是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而心跳骤停不过是心脏病发作的一种形式。

可以说,

但凡心跳骤停,都发生在有心脏病的人;

没有心脏病的人,几乎不会发生心跳骤停。

就前者而言,虽然有些发生心跳骤停的人从来没有心脏病发作史,一直被视作“健康人”。但是,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健康人,只是心脏病比较隐匿,没有发作过,有没被认识到而已。

发生在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中,约一半没有心脏病史,心脏病首次发作就是心跳骤停。

就后者而言,没有心脏病的人,仅在严重的环境高温或低温,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极少数极端状况才会发生心跳骤停。

完全没有心脏病的人,在一般的生活状态(包括剧烈运动和情绪变化等被很多人认为可以导致猝死情况)都不会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担这种心。

说句“大不敬”的话,年轻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几乎是命中注定的,而发生的时间、地点几乎是随机的。

有没有办法预防呢?

几乎没有。

除非是像参加专业运动训练比赛的人,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包括12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以发现其中少数隐匿的心脏病而可以提前进行一些预防。比如,避免诸如剧烈运动,剧烈情绪变化等,必要时可以植入按需型心脏起搏器,特别是发生过心跳骤停、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的人。

即使这样,也仅能检出少数隐匿的心脏病。

比如,像NBA、世界五大足球联赛等顶尖职业比赛赛场上,这些精英运动员都经历过多少有经验的专业医生的体检,很多隐匿的心脏病不一样不能被检查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