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詩文 / 沈懷波)


沂蒙山區好風光,白石屋村美名揚。

依山傍水別有致,環境清幽滌人腸。

峰巒嶂崮峰爭秀,澗溪洞壑水流長。

大眾報社存遺址,民歌小調傳四方。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後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為紀念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於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託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白石屋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有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濃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彎彎,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和幽靜。當年,在這種隱蔽而幽靜的環境中,年輕的抗大文工團團員創作了曠世絕唱《沂蒙山小調》;藉助這種隱蔽和幽靜,《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消息。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

(愛好詩詞的朋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山水情詩詞”,可獲得更詳細的內容 和 更多的原創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