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董杜莊鎮有個出過狀元的山王莊!

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印記,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更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


山東聊城莘縣歷史悠久,古蹟眾多,許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莘縣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謂豐富多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既是過去地名命名規律的體現,又是今後地名命名原則的借鑑。莘縣史志將帶您品讀地名背後的故事,瞭解莘縣、熱愛莘縣、傳播莘縣。

莘縣董杜莊鎮有個出過狀元的山王莊!


在朝城西北三十里許,有個村莊叫山堂(現屬董杜鎮,村名山王莊),據說,這是元朝狀元山琮的故里。

明初,山王二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分別立村。山姓居東,取名山莊;王姓居西,且處於一條大路拐處,人稱王拐。1956年,兩村合併,稱為山王莊。村中現有山、王二姓,728畝耕地,168戶589人。

據朝城山氏族譜記載,山琮字秀石,是在宋朝中葉從河南遷到朝城山堂村的。其父輩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個兒子,子侄輩當時有文爵者八人、武將九人,甚為顯赫.但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家道漸漸中落。


莘縣董杜莊鎮有個出過狀元的山王莊!


《朝城縣誌》記載,元代舊朝城縣山莊出了位歷史名人山琮,字秀石。山氏族譜中說,元大德三年,山琮狀元及第,鼎甲天下,名揚朝野。聊城市鈴鐺湖內,有一座優雅的亭子——專設“歷代狀元碑廊”。全聊城地區13名狀元,皆立碑於此,山狀元碑居其中。由此證明山狀元身世名符其實,證據確鑿。


莘縣董杜莊鎮有個出過狀元的山王莊!


有史記載,山狀元官拜通政大夫,曾出任蔚州節度使。山琮出生於1270年,病逝於1313年,終年43歲。山狀元文武雙全,內為名卿,外為良帥,為國為民,功勳卓著。死後元仁宗特賜“御祭碑記”。舊朝城縣誌有明文記載:“文以經邦,武以戡亂,贊襄朕躬,進退無愆”。意思是,山琮對皇帝赤膽忠心,不辭勞苦,鞠躬盡瘁,精心治國安邦,武以平定叛亂,保國泰民安,出征掛帥,進退從無過失,文武全才。為此,皇帝對其特高評價。為頌揚山狀元豐功偉績,以示對其敬仰之情,特建墓碑懷念。


莘縣董杜莊鎮有個出過狀元的山王莊!

山狀元之墓,座落於徒駭河之北,山莊西南方一華里處。墓地松柏翠綠,綠蔭籠罩全墓。墓前樹立墓碑,碑體高大,碑頭雕刻著“山狀元墓碑”字跡,碑身有碑樓保護。碑前兩石人高大,威武挺立,石虎、石馬、石羊對立兩旁,形態逼真,活靈活現,筆直旗杆聳立最前方,精彩美觀。縱觀整體,全貌呈現典雅巍峨,一派壯觀氣勢,堪稱名符其實文物寶地。可惜,文革中墳墓慘遭破壞,今後望能重修。

山琮的後代繁盛。如今董杜莊山堂村山氏家族,仍奉山琮為始祖。除此一支外,其子山大青因在汶陽做官,遷居在了汶上,即現在的濟寧市嘉祥縣馬村鎮山營,據說已繁衍近萬人。在明朝的時候,山琮的五世孫山政遷於鄆城縣,其後人現居鄆城縣李集鄉山家莊,約有500多人。六世孫山鎮,遷居到齊東黃縣,其後代現居龍口市諸由觀鎮唐各莊村。以上都“各有族譜可據”。

來 源:莘縣史志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