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雙師課堂是中小機構發展的破局點

在互聯網領域有一個概念非常火:國民總時間。


商家本質上是進入搶奪用戶時間的競爭,在教培領域同樣如此,時間才是最重要的。

兒童校外時間去哪裡了?

你知道,兒童校外時間都在幹嘛?學習?玩遊戲?還是出去旅遊?

據《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兒童參與課外班日常化,課外班已成為校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說雙師課堂是中小機構發展的破局點


六成兒童參與課外班,上學日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為3.4小時,週末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為3.2小時,也就是說一週6.6小時的補課時間。每個兒童平均每年課外班的花費為9211元,佔家庭總收入的比例為12.84%。

44.39%的兒童或家長認為參與課外班是為了“提高成績”,32.83%為了“掌握知識”、21%為了“掌握學習方法”、17.81%為了“培養學習習慣”等。


K12階段學生參培人數是有限的,線上與線下機構的競爭本質還是時間的戰場,爭奪的還是用戶使用時間。

對於這一點,並不是所有線下玩家都能感受到,甚至線上玩家都沒有意識到。因為目前線上、線下是兩個獨立的戰場,相互之間的滲透和影響還沒有完全體現。

線下機構的破局點在哪裡?

《三體》裡有句話,‘毀滅你與你無關’,在線教育的可怕之處還在於,正在並且還將加速蠶食線下,直至穩定在一個平衡點上。

那麼,線下機構該如何應對,破局點在哪裡?

筆者給出的答案是——“雙師課堂模式”

“雙師課堂”模式:讓一線城市的“老師+教研”賦能下沉市場的傳統機構,同時幫他們加上核心競爭力,即設計互動性更強的學習體驗。

一個“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場景是:

學生坐在當地的培訓班教室裡,輔導老師面對面督學、把控課堂、指導作業,大屏幕上是遠程名師在直播上課 —— 既有本地的真人輔導,又有一線名師的教學質量;

學生通過手中的遙控器,與線上的老師實時互動。老師出一道題,學生通過按鍵或電子書寫作答,每位同學的正誤數據實時反饋給老師;老師開啟遊戲化闖關練習,學生單人或分組比賽,實時看到自己和同伴的積分獎勵。


為什麼說雙師課堂是中小機構發展的破局點

某機構的一間“線下雙師”教室


教育的本質,從來都是人點燃人。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遠程教育,到近幾年多媒體教室的普及;從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到互聯網+教育的風起雲湧;從錄播到直播,我們對教育的探索從未止步。

特別是在雙師課堂,我看到了教育的初心,它是連接——連接著你我、連接著線上線下、連接著優質教育資源、連接著未來。

雙師源起——改變命運的屏幕


雙師課堂模式真正進入整K12教培業視野還要到2014年,好未來與新東方兩大巨頭相繼入局,掀起雙師課堂的浪潮。

事實上,更早些時候,雙師模式的優勢已經在理論上被證明。2013年,人大附中一個研究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國家級課題,便採用了雙師教學。在缺乏教育資源的偏遠地區中學建立同步直播設備,由人大附中教師進行同步直播授課,而當地學校教師不授課,只做作業批改、答疑等工作。

為什麼說雙師課堂是中小機構發展的破局點

最終,雙師教學班級教學結果遠遠好於縣中教師班級。

人大附中的實驗從理論上證明,雙師模式作為在線教學工具與線下教學內容的有機契合,可以較大程度上緩和行業名師資源緊缺、異地擴張難的問題。

2018年9月中青網關於成都7中雙師教學的報道再一次引爆了雙師的關注度。雙師模式在政策上暫時是沒有什麼顧慮的,甚至能看到國家是鼓勵現代科技和教育模式融合的大膽嘗試。

與此同時,網校在線直播大班課跑通了盈利模型,於是才有了今年的暑期大戰。

“線下雙師課堂”模式,巨頭入場的直營模式,卻不適合中小玩家。創業公司走的又是另外一條路——選擇“賦能”線下機構。

以多學多問雙師課堂為代表的創業公司則另闢蹊徑,嘗試採用S2B2C模式,聚焦線上線下相融合的OMO新教育場景。

為中小培訓機構提供以師資、教研、互動設備為主的“線下雙師”產品,幫助機構更好地服務學生。這一類玩家還包括高思愛學習、外教易、騰躍方唐語文等早期創業公司。

線上和線下不是割裂的,在線教育是一個大趨勢,是在整個行業進化過程中自然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業態。不管這個過程是什麼,教育行業最本質的還是教學和服務本身,這個規律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在要邁開步子,不能等。

教育的本質決定了教育培訓企業不一定要做成輕的互聯網產品,“線上+線下”結合的雙師課堂或將是最終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