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有一分希望,也要盡百分努力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魏嘉像往常一樣在病房裡忙碌。在腫瘤科工作的她總是面帶笑容,話語柔和。經常有病人唸叨,“魏醫生是我們的‘救命人’‘貼心人’”。日前,魏嘉獲得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1983年出生,16歲考進南京大學,25歲博士研究生畢業……“踏實”“拼命”,是“學霸”魏嘉人生履歷中的“標籤”。如今,作為南京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主任醫師,從醫12年,魏嘉每年診治8000餘名腫瘤患者,零投訴;經過10多年努力,魏嘉及其所在團隊創立的新型個體化選藥模式已應用於臨床。

據統計,全世界近一半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國,胃癌的病人不斷年輕化,尤其年輕女性的病例比較常見。近些年,隨著一代代新抗腫瘤藥物的應用,抗腫瘤治療效果較前有所提高,然而晚期胃癌的治療有效率普遍較低。

長期以來,化療在晚期胃癌治療中的地位不可撼動,但由於胃癌患者異質性強,標準方案化療有效率均低於40%。通過分子標誌篩選化療優勢人群是提高現有藥物治療有效率的唯一途徑。

自2004年起,魏嘉率先在國內外開展了胃癌常用化療藥物療效相關基因與患者預後的臨床研究。針對胃癌患者化療效果不佳、預後差的現狀,她和團隊開展分子標誌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系列研究,在1760例胃癌標本中進行驗證並分析其與患者預後之間的關係,開展“基於BRCA1等分子標誌表達水平的胃癌個體化化療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

“根據藥物療效的分子標誌,先把對某種藥物預計有效的胃癌患者挑出來,讓病人接受預計獲益的方案,這樣就能避免部分患者採用無效的方案。這是在現有藥物治療基礎上的一個提高療效的突破。”魏嘉表示,腫瘤學科有太多的空白和未知,“但我們一點點去努力,提高療效讓病人獲益。”

經過10多年的努力,魏嘉及其研究團隊創立的新型個體化選藥模式已經應用於臨床,基於前瞻性的臨床實驗數據,這種治療模式能將晚期胃癌治療有效率提高14%,部分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由國際上的9至11月提高到兩年以上。目前,個體化選藥的模式已經在鼓樓醫院腫瘤中心常規開展,不少病人因此獲益。

一名59歲的胃癌患者經診斷評估後發現多發肝臟佔位,最大的轉移灶有10多釐米。“我們也檢測了一些靶向藥物靶點,這個患者沒有靶向藥物治療的指徵。後來我們通過藥物療效相關的基因檢測,給他採用了個體化選藥的化療方案。”魏嘉驚喜地發現,兩個月後做CT,患者的腫瘤病灶明顯縮小。後續這個患者還進行了維持治療、局部放射治療。經過1年的治療後複查CT,患者的肝臟病灶已經完全消失,胃鏡檢查也沒有發現腫瘤的跡象,達到了病理完全緩解的效果。

從醫12年零投訴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腫瘤科醫護人員與病人的相處之道。”魏嘉說,醫療技術是有侷限性的,“有時候,工作上所謂‘無力感’的這種刺激,會不斷轉化為我們做臨床科研工作的強大動力。”

2017年,在兒子出生沒多久,魏嘉就得到了一個出國進修的機會。她帶著會錯過孩子第一次開口說話的遺憾遠赴國外,只為當病人找到她時,自己能說“還有點辦法”。

視患者如親人。魏嘉每年診治8000餘名腫瘤患者,從醫生涯零投訴。魏嘉和所在科室的同事,經常花大量時間和患者及家屬溝通,聊病情、定治療計劃,解除他們的顧慮。

從醫生涯裡,一個女孩讓魏嘉印象深刻。“她才20多歲,胃癌晚期,但她卻總是以笑容面對病痛,感染到病房裡很多人。跟別的病人不同,她甚至不太在乎化驗單上那個小數點的變化。”魏嘉回憶,“胃癌有一個基因的擴增,女孩的病情是屬於預後比較差的類型,病情發展得特別迅速。我們給她想了很多辦法,包括一些新的靶向藥物的嘗試。”

女孩的家庭經濟條件很差,家裡不堪重負。魏嘉想方設法幫她在醫院申請了兩次救助基金,還發起了兩次公益籌款。“她這種情況,國際上平均存活時間不到一年,但她一直堅持了三年多。最近,她的母親專門來我的門診,跟我說起她去世前的一些事情,代替女兒來表示感謝。”魏嘉說,“當一個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時候,即便沒有辦法了,也得逼迫自己再去繼續努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學醫

魏嘉在南京大學醫學院讀書時,就決定選擇腫瘤科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我愛人是骨科醫生,我的父母也是內科醫生,如果我的孩子未來想要學醫,我肯定會支持他。這個職業是很光榮的。”魏嘉說,如果非要說醫生這個職業有缺點的話,就是太忙了,大多數時候,孩子只能拜託爸媽照顧。

除了上班,魏嘉把可利用的碎片化時間用來做臨床研究。從讀研究生開始,魏嘉就在做胃癌臨床治療研究。她還研發了腫瘤疫苗、細胞治療新技術,參與創立腫瘤患者“三元聯動”安寧療護新模式,創建青年腫瘤專家學術沙龍和“與癌爭鋒夏令營”公益項目,為醫生和醫學生提供培訓。

“她是一位特別能給人‘安全感’的導師。”博士生汪越說,認識魏嘉時,她正值孕期。休產假前,她和學生們一起計劃安排接下來的事情,不讓他們的學習計劃受一丁點影響。

2019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學術年會邀請了腫瘤疫苗方向的權威教授帕特里克·奧特前來講座。講座結束後,教授直接趕班機回國,時間非常緊張。“我們科當時正在開展疫苗方向的臨床試驗,我的課題也在考慮是否要向疫苗方向延伸。這樣難得的交流機會錯過了非常可惜,魏嘉老師當機立斷,帶著我送教授到機場,利用路上的時間爭分奪秒溝通交流。”汪越說。

南京大學2015級臨床醫學學生施濤,是在2018年的與癌爭鋒夏令營上第一次見到魏嘉。“魏老師平時的臨床工作十分繁忙,我已經記不清多少次在魏老師值夜班的時候找她討論課題,有時候會討論到深夜十一二點。”施濤表示,希望將來能像魏老師一樣,對每一位病人都認真負責,盡心盡力,在腫瘤學領域繼續取得新的突破,造福更多的腫瘤病人。

“我希望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選擇學醫。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對學生的知識面和整體素質水平要求很高,但這真的是一個好職業,會帶來很多其他職業不可能有的滿足感。”魏嘉說,當然,學醫會很辛苦,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年輕人一定要努力奮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齊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