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洞箫制作师“姚墩云”(曲佤哈文原创)

任何乐器都是靠制作师们精心制作而成,洞箫的历史悠久。当我们听到悠扬的箫声时,有多少制作师们在默默的忙碌,为了生产一流的乐器而努力研制,今天的文字是记录前不久拜访一位洞箫制作师姚墩云先生,让大家发解贵州玉屏的制作师。

近年来,有一位忘年交 ,甚是喜爱洞箫的音色,于是教了他用气和指法。他虽然年过半百,但是练得比较勤快,进步神速。不到一年时间,已经能演奏不少乐曲。

关于两个愿望

最近我们相聚,聊起两个愿望,一个愿望就是去见见贵州玉屏的制作师姚墩云先生,一个是有机会向谭宝硕先生求学。为什么会有这两个愿望呢?因为我的忘年交L先生,之前在贵州旅游的时候,买了一只比较贵的南箫,这只箫上刻的名字是姚墩云。后来,到了桂林,我送了一只音色更好的南箫给他,也是姚墩云先生制作的。我自己手上有好几只姚先生制作的南箫,其中有两只经常演奏,爱不释手,所以第一个愿望成了我们两人的念想。第二个愿望是近年来,我们都比较喜欢听谭宝硕老师的洞箫音乐,因为他演奏的音乐往往带有一种古韵。后来在网上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香港百分之九十片,只要有洞箫的配乐,几乎都是谭宝硕老师演奏的。谭老师从小习武,书法,绘画都非常有造诣,演奏洞箫五十多年,所以我们一直心生结交的念头。

正好这几天时间充裕,我就提议先完成第一个愿望。L先生很是高兴,于是我们就查询去贵州玉屏的路线及联系方式。桂林没有直达的动车,要先到贵阳然后转车到铜仁,再做车到玉屏。我们买了第二天的票,带上很少的行李就出发了。行李当中每人专门带上了一只姚墩云先生做的洞箫。中午出发,下午三点多,我们到了玉屏,因为提前联系了姚墩云先生的夫人,所以比较顺利的去到了姚墩云先生的家中。

走访洞箫制作师“姚墩云”(曲佤哈文原创)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玉屏是一个不大的县城,四面环山,做车到铜仁南站下,十从分钟就到了玉屏县城。这个县城从他的一些地名就可以看出它跟音乐的不解之缘。有笛箫区,音乐小镇有等等。这个地方生产的洞箫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有关玉屏箫的记载,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关于玉箫笛的由来,在玉屏侗族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据传,300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走访洞箫制作师“姚墩云”(曲佤哈文原创)

姚先生家听说也是子承父业几代人制作笛箫。随着姚夫人带领,我们提着行生从县城主干道走了几分钟的路程到了姚先生家中。一处安静的四层建筑中,远眺可以看到县城当中的侗族风雨桥,这个桥的模仿跟我在柳州三江和桂林龙胜看到的差不多。侗族人好像都喜欢生活在江边,有山有水,有风雨桥相伴。

我们到姚先生家的时候,他在忙着帮一个朋友制作洞箫。我们静候了一会,姚先生用一个模具,上面有涂了白漆的线,用这个模具可以在洞箫上快速标出打孔的位置。

走访洞箫制作师“姚墩云”(曲佤哈文原创)

过了一会姚先生忙完,像我们介绍他的几间工作室,一间是打孔的,一间是激光雕刻的,还有就是摆放成品的。介绍完之后,我们拿出从桂林带上的洞箫,姚先看一看我的那只,他说是很多年前广东的朋友专门定制的,我的那款已经很久没有生产过了。他看了L先生那只,一问就知道是贵州一个朋友帮他代卖的。他看我们两人都是喜欢南箫的,于是递了一只给我们试试,我拿起姚先生的那只刚做好不久的,演奏不够重,可能是因为竹子的原因,我说喜欢重一点的。姚先生再递一只当地的竹子,带竹根的给我。我拿起来,手感不错,演奏了一小段。姚先生的弟弟本来在给竹子打孔,听到我们演奏的声音就过来一起交流。他弟弟随手拿起一只洞箫演奏起来,印象比较深的是演奏了一首陈悦的《绿野仙踪》,几乎接近示范的水平。两位姚先生指出了一些我们演奏当中的不足,也介绍了他们乐器的特点。大家在聊天的时候,我不断在找称手的乐器,后来选到一只南箫,色泽和音色都比较好。

走访洞箫制作师“姚墩云”(曲佤哈文原创)

爱音乐的人聊起来都忘乎所以,一晃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们两个都选了好了自己喜欢的洞箫,姚先生和我们一起聚餐。在吃饭的时候,我才告诉姚先生的弟弟姚墩文,我在十多年前在昆明跟他那里订过一批洞箫。于是大家聊起昆明,聊起一些往事,旧友,伴着话语夜色渐浓,,,

饭后我跟L先生驱车离开,两位姚先生在暮色中远去,他们招着手,那一双制作过无数洞箫的手,有着一代代传承的手,希望越来越多的精品能从他们手中制作出来,让更多演奏家们上台演绎,民族的瑰宝,民族的音乐。。。

以上文字是曲佤哈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走访洞箫制作师“姚墩云”(曲佤哈文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