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還有下半句,也是精華所在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聽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中國的家長大多習慣“包辦”,不管是子女的專業、工作的選擇,還是配偶的選擇或結婚與否,都會干預。雖然是出於關心,但子女總是不太領情,造成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應該來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是這句話的精華所在。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還有下半句,也是精華所在

​這句話的背後有一個小故事。明朝年間有一名羅姓的秀才,家境貧寒卻一心追逐功名,但奈何科場失意,就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去外地當私塾先生,一直不回家。直到兒子七歲那年,他才回家過年。看到兒子羅倫已經長大,便打算考考他,於是出了個對子“天”讓兒子對。因無人教育,羅倫根本不會對對子,便用求助的眼神看著他的母親。母親用手指指了指地,恰巧地上有雞糞,羅倫就脫口而出“天對雞屎”。羅秀才大為失望,又問“父親對什麼?”母親指著自己的胸口,他又說“父親對奶”,羅秀才失望與氣憤交加,竟出家當和尚去了。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還有下半句,也是精華所在

面對如此丈夫,羅秀才的妻子只得打起精神,對兒子關愛有加並盡心培養。羅倫最終也沒有辜負母親對他的期望,在25歲時考中了舉人。羅秀才後來得知這一消息,就趕回家看妻兒,卻被看門人攔在了門外。他於是在牆上題詩一首,“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還有下半句,也是精華所在

故事中的羅秀才對待妻兒的方式自不可取,子女在未成年時應該給予生活上的關照。但家長們在關注子女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的人生路還要他們自己去走。莫為兒孫作馬牛。你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