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文獻綜述:克雷斯威爾五步文獻綜述法

文獻綜述抽取某一個學科領域中的現有文獻,總結這個領域研究的現狀,從現有文獻及過去的工作中,發現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和角度。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蒐集大量情報資料,分析綜合當前該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從而揭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為後續研究尋找出發點、立足點和突破口。

文獻綜述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在國外,宏觀的或者是比較系統的文獻綜述通常都是由一個領域裡的頂級“大牛”來做的。在現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關文獻綜述的指導,然而無論是教授文獻綜述課的教師還是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大多實際上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到了真正自己來做研究,便發現綜述實在是困難。

約翰 W.克雷斯威爾(John W. Creswell)曾提出過一個文獻綜述必須具備的因素的模型。他的這個五步文獻綜述法倒還真的值得學習和借鑑。他認為,文獻綜述應由五部分組成:即序言、主題1(關於自變量的)、主題2(關於因變量的)、主題3(關於自變量和因變量兩方面闡述的研究)、總結。

1. 序言告訴讀者文獻綜述所涉及的幾個部分,這一段是關於章節構成的陳述。在我看也就相當於文獻綜述的總述。

2. 綜述主題1提出關於“自變量或多個自變量”的學術文獻。在幾個自變量中,只考慮幾個小部分或只關注幾個重要的單一變量。記住僅論述關於自變量的文獻。這種模式可以使關於自便量的文獻和因變量的文獻分開分別綜述,讀者讀起來清晰分明。

3. 綜述主題2融合了與“因變量或多個因變量”的學術文獻,雖然有多種因變量,但是隻寫每一個變量的小部分或僅關注單一的、重要的因變量。

4. 綜述主題3包含了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係的學術文獻。這是我們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這部分應該相當短小,並且包括了與計劃研究的主題最為接近的研究。或許沒有關於研究主題的文獻,那就要儘可能找到與主題相近的部分,或者綜述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提及的與主題相關的研究。

5. 在綜述的最後提出一個總結,強調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綜述中重要的主題,指出為什麼我們要對這個主題做更多的研究。其實這裡不僅是要對文獻綜述進行總結,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從事的這個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發點。

在我看來,約翰.W.克雷斯威爾所提的五步文獻綜述法,第1、2、3步其實在研究實踐中都不難,因為這些主題的研究綜述畢竟與你的研究的核心問題有距離。難的是第4步,主題3的綜述。難在哪裡呢?一是閱讀量不夠,找不到最相關的文獻;二是分析不深入,找不到自己研究的“前人的肩膀”、出發點、研究的立足點、自己可能的突破等等。這才是真正的難點。所以,對於第4步主題3的綜述,我個人的看法是“不能短”,而應當長。因為這個才是你需要精心分析綜合比較的東西。

不管怎麼說,約翰.W.克雷斯威爾所提的五步文獻綜述法,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前,這也算是一種相對可以仿效的文獻綜述方法。

文獻綜述的寫法

一、 文獻綜述的含義

文獻閱讀報告,即“文獻綜述”,英文稱之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對某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綜合和思考。一般認為,學術論文沒有綜述是不可思議的。需要將“文獻綜述( Literature Review)”與“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區分開來。

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屬於“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 Review 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

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複研究的必要了。

二、 意義和目的

總結和綜合該方向前人已經做了的工作,瞭解當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問題,指出可能的研究問題和發展方向等,並且列出了該方向眾多的參考文獻,這對後人是一筆相當大的財富,可以指導開題報告和論文的寫作。

三、主要內容

(1) 該領域的研究意義。

(2) 該領域的研究背景和發展脈絡。

(3) 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及可能的原因。

(4) 進一步的研究課題、發展方向概況。

(5) 自己的見解和感想。

四、分類

綜述分成兩類。一類是較為宏觀的,涉及的範圍為整個領域、專業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一類是較為微觀的,這類綜述可以涉及到相當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個算法,談的問題更為具體與深入。 前者立意高,範圍廣,面寬,故也不易深入,比較好讀好懂。這對初入道者、欲對全局有所瞭解的讀者而言很有參考價值。然而,欲深入課題的研究,則希望能有後一類的綜述為自己鳴鑼開道,這會節約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於是只好旁證博引,由自己來完成該課題的綜述。當寫學位論文時,我們要寫的也就是這類結合自己研究課題而寫就的綜述。

五、難點

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既高屋建瓴,又腳踏實地;既探頣索隱,又如醍醐灌頂。文獻綜述顧名思義由“綜”和“述”組成。前半部分的“綜”不算太難,根據所查閱大量的文獻進行綜合的歸類、提煉、概括即可做到的話。後半部分的評“述”與分析則是一篇“綜述”質量高下的分界線,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論水平、專業基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問題進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礎上,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六、如何收集資料

雖說,儘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準,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後“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數據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鬆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後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僕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於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乾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後,我們有很強烈的願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彷彿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後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闢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於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麼問題,人家是怎麼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綜述是你查閱相關文獻的成果。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並且遵守學術傳統,而不是空穴來風。你需要告訴讀者,關於這個問題前人研究到了何種地步,有什麼缺陷,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拓展。這一方面是對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價值何在。任何與本文相關的重要成果都應當在綜述中得到體現,並且在參考文獻中列出。綜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揚棄,特別是有批評。否則,如果別人都做好了,要你寫文章幹嘛。綜述比較容易看出作者對該領域所下的工夫,因為作者需要廣泛閱讀,理解不同論文在關鍵假設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綜述本身就是一篇獨立的文章。

香港大學建議的論文撰寫模式

導論

開頭段落

Δ簡介主題;Δ主題的重要性;Δ理清首要問題;

Δ簡介各篇(例如A.B.)文章與作者,及不同或互補之處。

主文部分

(3個示範)

1.1 分析A的觀點

1.2 分析B的理論/觀點

1.3 比較A與B的理論/觀點

2.1 找出A與B的共性

2.2 找出A與B的差異性

2.3 探討出一箇中心議題

議題1: 探討A&B

議題2:探討A&B

議題3:探討A&B

結論

提出一個比其他更好的理念與立場

提出一個優於每一個理論與立場的部分的摘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