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20倍,相互宝的价格不美丽了

暴涨20倍,相互宝的价格不美丽了

相互宝去年上线以来,凭借着支付宝过亿的流量,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截止现在,已经有接近8000万人加入。

至于为什么受到大家的认可,在我看来,就是两个字——便宜。

0费用加入,出险了再分摊,不想要了随时退出,对用户来说,怎么看都是不会赔本的买卖。

很多人都抱着试试的态度加入。

但7月份第一期的理赔数据公布后,还是令人大吃一惊,分摊金额增速太快了。

01

回到两个月前,5月份第一期的时候,出险人数只有10个人。

仅仅过去两个月,理赔人数便上升到286人,相差28.6倍。


暴涨20倍,相互宝的价格不美丽了


均摊金额也是如此,5月份第一期只有0.05元,到7月第一期,人均费用就增长到了0.94元,相差18.8倍。

理赔人数与均摊金额的数据之间存在出入,一个是30倍,一个18.8倍。

这是因为,40-59岁分摊金额为10万元,39岁以上时30万,保额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倍数的不同。

02

为什么分摊金额上升的这么快?

在我看来,主要是等待期。

相互宝设有3个月的等待期,如果在等待期内因疾病发生重疾,相互宝是不赔的。

保险业也有同样的条款,目的是为阻止逆选择,防止有人生病了,才想起来买保险,继而骗取保险金。

所以,最早的三个月,只有零星的几个理赔,而且全都是意外,分摊金额自然很少。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度过了等待期,理赔人数便开始不断上升。

未来肯定还会延续这一态势,相互宝的价格会更贵。

当然也不会无休止的贵下去。

根据相互宝的规则,每人每年的分摊金额上限为188元,达到这个额度后,就不用再分摊了,多出来的钱会由支付宝承担。

但按照现在这个分摊金额增长速度,未来支付宝很难兜得住底。

03

保险的精髓在于大数法则,每个人的分摊金额,不是随着人数增多而减小,而是无限接近于某一个数值,因为人群某一疾病的发病率是相对固定的。

这就像抛一枚硬币,当你重复了无数多次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都会接近总数的50%。

根据《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中男性25种重疾发生率为依据,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费用:

如果会员都是30岁男性,获得30万保险金,每人每年需要分摊270元。

如果会员都是50岁男性,分摊10万保险金,每人每年是800元。

加入相互宝的成员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最后稳定的分配金额,八成是落在270-800元之间。

即使都按年轻人来算,也还是比支付宝规定的高了将近100块。

未来相互宝会员突破1亿,绝对没有问题,保守估计,支付宝需要向每人补贴100元/年,这就有100亿了。

这么多钱,支付宝断然不会自己兜底的。

仅从数据来看,相互宝的未来,一片黯淡。当初监管约谈相互宝,提到的赔付风险,的确不是空穴来风。

不过,相互宝赔付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最好的态度是持续关注。

我打心底里希望这个新事物存在下去,毕竟它能帮助很多人,是比众筹更靠谱的公益行动。

但相互宝未来到底能走多远,怕是只有时间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