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多情詩人崔護的‘桃花緣’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就知道苦讀書。

有一天苦讀了一上午的崔

唐朝多情詩人崔護的‘桃花緣’

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痠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前趕回城去。

這裡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崔護叩門後走出的是一位妙齡少女。

崔護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這首詞引起了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

唐朝多情詩人崔護的‘桃花緣’

少女託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崔護寫了:“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送給少女,崔護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捨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複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

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

絳娘看到崔護題的詩竟然得了相思病一病不起,崔護不甘心再次到茅屋尋訪絳娘,崔護看到奄奄一息的絳娘一邊搖晃著,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孃的面龐,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考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職做到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孃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這就是崔護的桃花緣的故事。


唐朝多情詩人崔護的‘桃花緣’


這樣的故事讓我們相信愛情一定是紅色的,紅是紅顏,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邂逅;是紅燭,是“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的傳情。

人生驗在不經意時遇到的某種美好,當你再去刻意追求時,卻已不可復得。那麼,這是桃花,是姑娘,是青春,還是桃花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