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不少喜歡刷劇的家長可能都注意到了一個現象。

那就是最近教育題材的影視劇簡直層出不窮,從高考到留學,從親子關係到家庭教育,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大眾對教育關注度的與日俱增。

畢竟它關乎到祖國的未來、個人的命運與家族的興衰。

如果說中國家長有什麼共同焦慮的話,那一定是教育!

這種焦慮在孩子出生前就開始蔓延,並伴隨著他們整個學習生涯。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該讓孩子接受哪種教育?那些成功家庭與優秀民族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一連串來自靈魂的拷問,且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家長愈發焦慮迷茫。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記錄過中東戰火的前戰地記者周軼君,也感受到了同樣的焦慮,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她決定用行動解決焦慮。

我們每個人在過自己生活的同時,也會好奇其他人是怎樣在活。

這次,她以媽媽的身份,深入到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的教育第一線,去探尋孩子的教育之道,記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今天小墨與你講述的,就是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故事。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這部豆瓣9.2分的紀錄片讓我們瞭解了各國教育的風格迥異,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細節。

小墨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各位家長: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也並非毫無用處。

因為,未來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1、日本集體與個性並行

紀錄片的第一集來到了我們的鄰國——日本。

他們的教育強調集體和秩序,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律能力。

與很多中國父母忙於工作,老人來帶孩子不同的是,日本孩子的童年,母親的陪伴無處不在。

日本的家庭主婦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孩子長大前,她們沒有考慮過出去工作。

但這種現狀也在遭受挑戰,工作的媽媽越來越多,和中國家庭一樣,事業和家庭的衝突也在困擾著她們。

日本人從小重視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清晨,在大阪的若松家庭,4歲的小花獨自走進衛生間、爬上小板凳,開始洗臉、穿衣,跟家人問好。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這份獨立簡直讓中國家長羨慕不已……

當然,這麼小的孩子,也常常有不想做的事情。

但小花的媽媽不會勉強她,而是會用“做遊戲”的方式去完成。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那日本幼兒園的學習環境又是怎樣呢?

集體和規則,是這裡非常重要的東西。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蓮花幼兒園把小朋友們聚集在訓練場裡練習劍道。

孩子們需要在這裡鞠躬、行禮、大聲應答。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校長希望通過這種訓練,讓孩子們主動體會到集體意識,而不是被迫遵守規則。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集體意識並不意味著抹殺個性,相反,校長很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還有那所被譽為全世界最特別的藤幼兒園。

這所幼兒園院中的地面都被故意設計的凹凸不平,目的是:

“給孩子帶來不方便更好,面對不方便人們才會開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如果草地是平的,孩子們不需要操心。”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學校也不會把蔬果洗乾淨端上餐桌,這裡的果子都保留著大自然的模樣,上面還帶著泥土。

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品嚐”和“觸摸”世界。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與室外的不規則截然相反,室內一切東西都被擺放地整齊有序。

進門處有拖鞋形狀的圖案,學生們需要將鞋子整齊地擺放進去。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教室的自動門也被故意設計得不能自動閉合。

這是教會孩子,最後進來要隨手關門,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這種巧妙的細節無處不在,比如校園水龍頭的下方,特意取消了接水槽。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如果用完不及時關上,就會打溼自己的腳,目的是讓孩子懂得節約用水。

教育的目的,就這樣順其自然地達成。

2、芬蘭避免競爭,實施積極教育

芬蘭,一個人口只有500萬的小國,卻多次被聯合國評為最幸福的國家,教育一直處在全球領先地位。

與日本需嚴格地遵守規則和秩序相比,芬蘭的孩子輕鬆自在得飛起。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當週軼君來到學校,還以為走錯了片場,因為這裡更像是一個遊樂場。

學生們聚在一起玩手機、打遊戲,還有翻跟斗和跳舞的孩子……

他們沒有統一著裝的要求,有的打扮得十分前衛。上課還能明目張膽地吃東西。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但學生的高度自由,是以老師的認真為前提。

拉妮老師,負責教小學三年級。她講一堂主題為《時間、年齡、我》的課,其中穿插著藝術、數學、生物、芬蘭文學……為此要準備很久。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老師如此認真,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政績”。

因為這裡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都沒有考試,他們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

甚至芬蘭人自己也認為這對孩子太容易了。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比起成績,學校更注重的是孩子們的學習方式。

芬蘭學校堅持實施積極教育,如果孩子調皮搗蛋,討厭學習,老師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這裡沒有貴族學校,老師不打聽家長的職業,更不會區別對待孩子。

畢竟,讓每個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事。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快速迭代、快速發展,快速響應……

在這個什麼都追求快的時代裡,芬蘭老師的任務卻是讓孩子們慢下來,靜下心來閱讀,追尋內心的寧靜。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知識的傳遞並不侷限於校內,大自然也是他們的老師。

在這個風景秀麗的國度,芬蘭人很好地做到了將學習與環境融合,大自然是孩子們最好的課堂。

老師會發給學生不同顏色的卡片,讓他們根據顏色去森林裡尋找不同的植物。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然後,再讓學生們找到不同的植物,形容它的氣味,並根據自己的嗅覺和想象為這些植物命名。

在命名的過程中,只需要憑藉自己的感受,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即可。

在這裡,一切都沒有標準答案。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教育,就像是芬蘭這個國度的縮影。

沒有喧囂浮華,只有簡單純粹。

整個芬蘭安靜又質樸,沒有擠破頭地競爭和盲目的攀比。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這裡很少看到奢侈品,財富也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他們更希望得到的評價是有品位、有教養。

聽到芬蘭孩子對成功的定義,小墨頓時笑出了聲:有份工作,有個老婆,再有點錢。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畢竟,在一個高度福利保障的社會,孩子即使沒有考上大學,父母也不會認為這是世界末日。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未來。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3、印度崇尚“jugaad”思維

印度在不少人眼中是個非常“奇葩”的國度。

種姓制度、重男輕女、“包治百病”的恆河水,衛生質量堪憂的小攤販……

然而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展現了印度的另一面。

印度過去20年經濟增長飛快。在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裡,印度高管的人數也最多。

因為他們有“jugaad”思維,也就是“代替方案”。

沒有花灑怎麼辦?那就將一個鐵桶扎滿洞,是不是照樣可以漏水洗澡。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印度的社會資源相對匱乏,也導致最優方案行不通的時候,必須要靈活變通。

這裡的教育就是要培養思維靈活的人,學生們總有辦法解決問題。

《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

盛產CEO,正是因為這些人善於在混亂中製造秩序。

而“jugaad”的思維在教育上的表現,就是學生基本不接受正確答案。

和同學辯論,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上課舉手發言,也不需要完美的結構和邏輯。

敢開口,敢舉手,在一陣激烈的辯論之後,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挑戰老師的權威更是印度學生的傳統,老師也樂於看到自己被質疑。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在印度,學習永遠是成群結隊的,沒有人會被落下,沒有人偷溜。

學習就是他們跟小夥伴在一起的最好活動。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在這種靈活的教育方式下,學生們期待著各種各樣的人生方向。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4、英國重視體育精神與“無用知識

英國的精英教育讓無數人心生嚮往。

我們看到的紳士形象、燕尾服、優雅的騎馬與品酒,只是表象。大眾對英國私立教育瞭解的太少了。

英國私立學校的老師會花更多的精力,去教那些常人認知裡“不太重要”的東西,比如戲劇表演,汽車修理……

中國有多重視語數英,英國就有多重視體育精神。

這位前戰地記者遊歷5國,為你揭開各國教育的差異

多數私立學校操場大到幾十、幾百畝,可以容納全校學生一起運動。各種球類場所和室內運動場地都是專業體育館級別的。

每週體育運動的時長達到20小時以上。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認為體育不僅是帶來強健的體魄,更重要的是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所謂的紳士精神、貴族儀表,都是因為長期運動帶來的氣質改變。

英國教育對小孩子並不提倡聽話、乖,這樣的字眼,而是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明白規則為何成為規則,因為發現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英式教育對人才的定義,要具備運動精神、善於和他人相處,服務社會的責任、努力追求卓越。

在英國私立中學,孩子們很小就開始參與社會話題。如何改變社會?讓社會變的更美好?這才是精英教育的內涵。

看到這裡,你是否覺得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也並非毫無用處。

沒有完美的教育理論,只要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其實這些各不相同的教育都有一些共性:尊重、鼓勵、平等、溝通、創造……

這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先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並以培養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為目的。

這也是蜘蛛小墨推行通識教育的原因,通識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因為教育不是一條流水線,未來也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精彩。

而通識教育能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最終孕育出有血有肉,人格完整的人。

畢竟,教育,歸根結底是對“人”的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