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人類以外還有哪些哺乳動物有“父親”的概念?

平野宿YHW


雄企鵝孵蛋

在生物界,好像大多數生物都是雌性承擔了孕育子女這一壯舉,而雄性做出的貢獻只有和雌性交配。甚至有些生物在自己的子女產下之後,沒有盡到當“爸爸”的義務,而是吃幹抹淨溜了。而可憐的雌性還要繼續把自己的孩子拉扯大。但是在南極的企鵝卻不是這樣,孵蛋這一重任交給了雄企鵝


雄海馬育兒

海馬的雌雄鑑別很簡單,就是雄魚有腹囊(俗稱:育兒袋),而雌魚沒有腹囊。海馬有很多種,比如:吻海馬、大腹海馬、刺海馬、賈氏海馬、豆丁海馬等等,這些海馬不僅外表比較奇特,而且生育方式也非常的特別,海馬是地球上唯一一種由雄性生育後代的動物。每年的5月—8月,雄海馬的體側腹壁就會向體中央線方向發生皺褶,慢慢地合成寬大的育兒袋。雌海馬就將卵產在雄海馬的育兒袋裡,卵總數在100粒上下,就在育兒袋裡進行胚胎髮育。



個人感覺群居動物在剛出生時候是有父母觀念的。如獅群,新來的獅王會將老獅王年幼的孩子殺掉(當然也是為了母獅能開始交配)。一些狼母親照顧幼崽,父親去獵食,回來後反芻出來哺育幼崽。獨居動物不好說了,打個比方:過去我家母貓第一次下崽,她是禁止小貓父親過去的。直到小貓將近滿月才讓貓爸爸看(個人認為可能是小貓在沒長大時有點像老鼠),這種情況直到母貓下了3、4次崽才改變。當然更不用說企鵝、海馬這些雄性在照顧孩子上本身就有職責的動物了。所以我認為,群居動物很容易就知道,因為它們有族群意識。獨居動物在野外不太可能知道,因為它們沒有見過剛出生的幼崽,但以貓為例。見的多了它們也會意識到的。

動物界中的確存在很多雄性輔助育兒的情況,例如雄企鵝孵蛋,雄海馬育兒袋等等,但是很多情況下雄性見到自己的兒子時反映和見到陌生雄性相似,甚至會發生同類相食的情況(比如猴子),更不用說已經長大了的。所以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有倫理道德,而動物都是本性而為,就像早期的人類原始部落


Takeshi


父親的作用是什麼,怎樣才算父親呢?

圖示:羚羊不會為了生存與肉食動物生死搏鬥,但會為了交配權拼命


在許多哺乳動物中,雄性動物僅僅是精子提供者,看動物世界的時候,最常看到的就是雄性為爭奪交配權彼此鬥得頭破血流,但它們並不會留下來幫助雌性養娃,所以這些動物並沒有父親,生而不養算啥父親呢?

在人類社會中父親的作用大抵如下:

1、提供養育的資源並提供照顧服務

2、保護娃的安全,並提供陪伴和玩耍

3、教育並培訓娃,讓他們能自立


在動物世界中也大抵如此,根據這些任務的完成度,甚至可以給動物父親一個排行榜呢,雖然未必科學。

圖示:雄獅在貓科動物裡真可算是“好父親”了


以獅子為例,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的群體動物,雄獅很懶並不捕獵,所以它並不提供養育娃所需的資源,但它能保護雌獅的勞動果實,不被鬣狗之類搶走,雄獅會巡視領地,防止其它雄獅侵入,保護幼崽的安全,還能陪孩子玩。如果在貓科動物中進行比較,那懶惰的雄獅,算得上是個相當不錯的好父親了,甚至比某些男人還要好。

圖示:動物的大腦


哺乳動物中究竟有多少動物或多或少扮演著父親的角色,為幼崽的成長提供了幫助,很難統計,畢竟這世上有五六千種哺乳動物,說實在的動物學家們還沒有把它們行為逐一研究過,但有一個估算比例,大約3%的哺乳動物會承擔部分或全部父親的責任。

新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越聰明,就越需要雄性來輔助養娃。

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真是沒說錯喔^_^


有個有趣的新研究說,越聰明的哺乳動物,大腦越大的哺乳動物,就越可能需要雄性參與到幼崽的哺育中來陪伴孩子成長,這個發現非常有趣。因為人類就符合這個經驗,我們的大腦很大也很聰明,至少比動物聰明。進化生物學家們相信,人類男性的父親角色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因為我們最近的親屬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父親角色並不明顯,雖然雄性同樣會保護領地安全,同樣會和幼崽玩鬧,它們並不會帶娃,也不會提供資源,但這些觀察似乎也存在例外。

圖示:迪士尼紀錄片《黑猩猩》,奧斯卡睡在養父弗雷迪的懷抱裡


奧斯卡的母親意外身亡,奧斯卡成為孤兒黑猩猩,它的年齡太小,,動物學家們認為如果沒有養父母的幫助,奧斯卡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此前沒有觀察到過黑猩猩群體中的收養情況,讓動物學家和紀錄片拍攝人員驚奇的是,他們居然真的拍攝到了在黑猩猩群體中首次觀察到的收養,而且還是黑猩猩首領的收養,動物學家分析說,由於黑猩猩首領至少會和群體中一半的雌黑猩猩交配,所以理論上,奧斯卡有一半的可能是它的幼崽,因此奧斯卡被首領雄性收養似乎也就說得通了。這件事說明,我們對觀察得很多的黑猩猩行為依然缺乏足夠了解,對它們到底承擔了多少父親職責,目前還不是非常清楚,不過很可能雄性黑猩猩其實承擔了不少育兒的責任。

圖示:巡邏中的雄性黑猩猩,它們在保護自己的領地,同時還伺機弄死鄰近部落落單的雄性黑猩猩,為此它們還會發起突襲行動。


在《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物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大約480個哺乳動物物種的大腦大小以及父母護理幼崽的程度和頻率。研究人員得到結論說:“一個雌性除非能夠依靠雄性的幫助,否則就無法哺育大腦袋聰明後代的成長,而可靠的幫助僅來自父親,其它雄性成員都不靠譜,無論是幼崽的哥哥們還是舅舅們,都不如當爹的可靠。


例如,在狼和非洲野狗(大腦都不小),年長的兄弟姐妹給以幼崽的幫助往往較少,當食物匱乏時,它們會優先照顧自己,有時它們甚至偷走父母給幼崽帶回來的獵物。貓鼬和草原田鼠等物種中,年長的兄弟姐妹到了青春期時往往會背叛自己所在的群體,它們無法幫助母親哺育幼崽,只有父親能幹這活,而且,父親的幫助質量通常要優於群體中的其他成員。


如果雄性不能成為父親,雌性在哺育幼崽時如果得不到雄性的有力支持,那物種進化就會走上另一條道路。例如靈長類動物中的紅狐猴,母親不會生出少數擁有聰明大腦的後代,而是會生出許多蠢貨後代,反正動物世界不是拼數量就是拼質量,兩者必佔其一,才是生存之道。

圖示:雌性紅狐猴,經過102天的妊娠後,可能會生育多達6只幼崽,最常見的是一次生育2到3只。


裸猿的故事


哺乳動物的雄性在繁殖時會為雌性斗的頭破血流,除了繁衍也承擔撫育幼崽的重擔,主要是保證生存領地,一旦雄性個體長成之後會被趕出種群,後代也因此無父親的概念。

在哺乳動物中,我們偶爾也可以見到一些以家庭、道德維繫的種群,像牛、馬、羊等食草動物,都會通過競爭出現一個“王”,它們或是雌性或是雄性,通常具備更大的體型、更強健的身軀、更充足的智慧,一旦遇到危險它們會最先挺身而出,不停地帶領著種群遷徙、覓食,有坑也是它第一個跳,所以基於“道德”等方面的需求,這些物種都比較信服那個為王的個體, 但是這並不是以父系或者母系組織起來的社會,雖然這些動物更多地以家族為單位組成種群,可是它們自己卻沒有這些概念,只是機械地執行基因中刻錄的信息,那就是服從統領。

相對而言,一般的哺乳動物沒有人類這麼發達的大腦,也就沒有人類這麼強烈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它們依然受本能的驅使,貓狗等哺乳動物在繁殖期內,雌性個體會通過生殖器官釋放荷爾蒙,同時在激素的刺激下雌性個體的生理會發生相應反應,若沒能完成受精的過程,它們在此期間會感覺不舒適,雌性的貓狗就可能更多地跑出家門,雄性個體可以通過嗅覺識別不同個體的不同生理狀態,一旦識別到雌性個體釋放的荷爾蒙就會被吸引過來,通過競爭決出交配的對象,在聞到相應氣味的時候,雄性個體也會發生相應的生理反應。此時雌雄雙方生理上得不到滿足就會一直維持著這樣的狀態,導致不舒適。可人類卻似乎相反。

人類特殊之處在於複雜的大腦和強大的意識,我們能夠認識到什麼時候該幹或者能幹什麼事情,儘管有時候會被誘惑,但是卻總能以理性保持生理狀態的相對穩定,就在於人類的理性可以剋制生理的需求。而人類複雜的大腦可以識別自然界,並且利用自然的力量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久而久之建立了人類文明社會。進而發展出道德和法制社會,人們的生存都遵守墨守成規的規則或者認為建立的規則,會剋制自己的慾望,儘量地按照規則辦事,而且人類也需要視環境而動,行為的發生並不是隨著意識隨意變動的。

這一點在野生動物中卻很不樣,野生動物中雖然比較初級,但是確實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等級,像老虎是獨自帶崽,在幼崽長得差不多、學會充足的狩獵技能之後,就被母親趕走,而雄性的個體在交配之後就跑的無影無蹤;獅子稍微好一些,由於非洲草原生物的多樣性,生存競爭十分殘酷,獅子也需要抱團才能存活,於是獅子形成了以少數機頭雄獅和兩三倍的雌性個體形成的種群,獅王有優先的飲食和交配權利,當雄性幼崽長大之後就會被雄性個體趕出種群,以保證原有種群足夠的物質和能量以及交配的權利。

這樣地形使得哺乳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都比較遠離父親,所以它們對父親的記憶主要是種群的影響,後代個體只知道誰是王、誰有更強健的體魄,心理上會比較服從上一代王,可一旦上一代王老了之後,無法保證種群的食物來源,無法保證和種群的安全,就會通過生存競爭選出相應的王,而因為沒有父親養殖的經驗,即便是面對生理學上的父親,它們也會毫不在意地攻擊,打敗了就跑出或者被趕出種群,戰勝了則成為新一代的王。

動物這樣的生存方式使得它們無法意識到父親的存在,所以除了頂尖的獵食動物,鬣狗等種群還是靠雌性個體組織起來的種群,由於是被雌性個體養大, 且中途可能有其他的兄弟姐妹,長時間在一塊生活具有較強的種群觀念,進而以母系為主組織起種群。總的來說,動物們並不像人類能形成各類確定的概念,我們定義了父親,而動物更多是靠本能生存,你能帶來足夠的安全保障和食物你就是爹,若是在競爭“王”的時候失敗,它們也不會去幫助,它們根本沒有父親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