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感觉苏东坡的诗很一般嘛,为啥他的诗能流传千古?

轻熟小叔


能够流传上千年的作品本身就说明是经典中的经典,怎么能说一般呢?如果感觉一般,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你听得太多了。就像一首经典歌曲,你如果一直听,一直唱,时间长了也会觉得一般。再比如就像一个绝世美女,你一直看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我本人特别喜欢苏轼豪放的词风,在我心中,中国古代最牛的文人有两个,一个是苏轼,一个是李白,相较之下,苏轼更牛,因为苏轼更全面,不仅词牛,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美食无一不精,可以说是古代文人中难得的全才。


法律小课堂


问?有人感觉苏东坡的诗句很一般,为什么他的诗还能流芳千古!这是提问者拿出的苏东坡的这首为证: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下今天就以这首诗为评,证明苏东坡的诗为何能流芳千古!请问说苏大才子的那位,能否回答一下,在下提出的问题吗?

人这一辈子,最怕是什么吗?

大家说说人这一生是不是最怕,无知呢!

在下可以明确的告知你!盲目的自大。才是人生最可怕事情!

请问一下读书是不是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呢?是不是为了增加脑海学识的容量,对事物问题反应有一个更好辨证能力和运用能力呢?在你投下这样的一颗重磅炸弹。请问目的何在?请问你是站在什么样的一个立场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今天在这里你能否告知在下,作为站在一个诗人立场上,什么样的行为,能表达出一个诗人,该有的特性和风骨?

就以苏东坡这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你能否告知在下,这首在什么样的一个场景下,让苏东坡提了这样的诗呢?诗中的大意是什么呢?它真实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就好好分析一下这首诗。

前从字面上去分解,是不是说,一个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嫁给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在新姻的那天晚上。做了所有礼仪上一切该有礼数。而那个八十岁的老头满头白发,在过程中一直面对一个满身红衣少女,而少女满面红光。应该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丽姑娘。仪式走完后他们进房里,做了男女该做的那些事?关键是诗里最后一句,把老头比做梨树,把老头白头发比成了梨花,压着美丽少女行房事!这就是整个的诗中故事情节吧!不知在下从字面作答是否正确。还望头条朋友们来评说是非屈直!要是复合情理,那么苏大才子,就算把他这首诗,放在当今这个高科时代,也算是精典之作吧,更何况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主义里!更是珍上珍的文化之愧宝!诗句充分的体现着,一个诗人用常人正确目光上,来续写着出那个时代奇葩的婚姻。诗中确包含着一个诗人该有正确对待!那是一庄肮脏的交易。不平等的悲剧!这样的诗词就算放在当代也算的上,华夏文明文化之愧宝!在远古旧时代那就是珍上珍诗人该有的精神和风骨!以上就是本人所答,如有不详敬请谅解!欢迎头条网友们勇热参与这场讨论中来。给苏东坡一个公平而公正之定义!


泉清缘动


首先我赞赏题主这种不迷信前人的思想,世上之人,往往越没文化底蕴就越迷信,敢提出质疑的人不多。

但我认为苏轼的诗流传千古,不是一般,还是有很多不一般。

首先苏轼是词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词不在诗,苏柳辛陆,是宋词的骨骼,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

任何诗词文都离不开文化底蕴,象王安石,我认为他的诗就不怎么样,但他学冠天下,著笔留字,自成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望及的。苏门学士,也冠绝北宋,苏家人只要动笔,留下的文字也差不到哪儿去。苏轼虽是词人,但诗也很有特点,略举几例。

《题西林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昭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什么不好呢?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说“浓妆淡抹总相宜”,至今还常被人延用用。

《海棠》诗中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情何等曲婉悠远,至今还有很多人模仿。

《春宵》中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出语平淡,却道尽时间之珍贵,千百年来为人们翻用滥了。

至于他的《琴诗》,好象也收入了教科书,我曾在百度为一个教师赏析过,把指与琴的枯燥的哲学关系写得那么亲近和活泼,还有谁写出过这么好的琴诗?

大凡常识渊博底蕴深厚,就写什么象什么,随意挥洒也显出不凡。比起现在有些人写诗,音律不全,文理不通,意境全无,尽在那里逞一字之巧,猎一句之奇,胸无点墨偏爱舞文弄墨,幻想着写出什么了不起的句子一举成名,写一辈子也不如大师们随意落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